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图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分析林则徐为了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做的一系列自觉的选择性的努力。文中对其翻译活动各个环节中的选择行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作了一定的探讨;并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系列适应与选择的努力下他们当时的翻译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翻译适应和翻译选择贯穿了林则徐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翻译的成功正是由于作为翻译主体的人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成功地进行了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译者与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交往时所体现出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是翻译活动各个主体在此基础上理解、对话、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并就当前高校中英语教师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主体间性将作者、译者、读者都做为主体。翻译是在这3个主体之间相互发生关系的基础上,以译者为中心所产生的活动。作者这一主体在英语影视中相当于编剧,英汉翻译不能偏离剧本,不能偏离编剧最初的写作意图。译者作为一个主体,在沟通英汉两种文化的同时,寻找协调编剧和观众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观众的主体性说明英语影视字幕的汉译只能尽量让大多数观众接受,并且在观众的批评声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策者。拟通过对萧乾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的分析,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的个性,即在翻译选择和翻译思想上体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主体,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备的一种素质。文章试图通过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Story ofthe Stone中前八十回有关宗教哲理辞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评述中国的杨宪益和英国的霍克斯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和再现原作审美体验等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认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持有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4.
封国华 《文教资料》2013,(22):25-26,31
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建构于20世纪80年代,尤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交往行为理论指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哈贝马斯的理论核心是主体间性问题,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能够深刻揭示翻译本质。在新闻英语翻译中,在词汇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及对文体风格把握所做的一系列译文的调整,都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非各个主体之间的独白。本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即主体间性建立各翻译主体间的和谐性.指导新闻翻译实践.以期达到译作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可从三个维度分析语用翻译的复杂过程:一维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因素,包括作者因素、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二维是翻译活动的客体因素,指原文文本因素和译文文本因素;三维是翻译活动这一行为本身,即明示、推理和翻译。以此为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发现在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翻译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道德经》韦利译本体现出译文宏阔、措辞典雅、内容厚重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6.
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涉及译者、译文、原作者、原文和读者等。翻译过程中谁才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的答案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翻译主体的确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对于译者到底是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争议较大。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到翻译主体的研究中是合理的,再结合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范式,得出"谁是翻译主体"的结论则更加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是系统研究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从宏观的非文本层面也从微观的文本层面对翻译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在翻译《老残游记》的过程中,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进行言语行为的相互沟通,克服主体间可能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批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多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上说 ,翻译批评的主体是从事翻译批评活动的人 ,客体可以是译文、译者、译事 ,甚至是他人所写的翻译批评。翻译活动客体的宽泛性、译文文本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翻译批评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要求翻译批评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和多层次。因此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不是为了应对目前无法建立统一标准这一格局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而是由翻译批评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翻译社会学,文学翻译批评亦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翻译批评实践活动中翻译批评主体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是重要受动因素之一。新时期国内几大社会心理,如务实化、多元化、消费主义与利益主义考虑等对整个文学翻译批评主体活动影响深刻,批评主体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更关注实际市场利益的影响,在批评的视角和话语选择上更加突出多元学科理性思考,主体间关系中主体地位各有不同,在整体上社会心理对文学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往往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文章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的译文选词、韵律及修辞等风格特征,探讨由译文风格所彰显出的译者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审美及文化取向等译者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