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年轻的朱湘一生只活了29岁,他以杰出的诗歌、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朱湘做人,傲岸特立;朱湘做文,典雅精致。在朱湘短促的文化生命中,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他的死。朱湘,字子沅,生于屈原的故乡楚地湖南,书香世家,到他时已近破落。1921年进清华大学,1927年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关于朱湘的归国,这里还有一段慷慨激昂的故事。据他的同学梁实秋讲,说是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次上课,一名美国教授看不起中国留学生,羞辱中国人是猴子,朱湘闻言拍案而起,厉声怒斥洋教授,并罢课抗议。后来尽管洋教授向朱湘赔礼道歉,但楚人那种傲岸不…  相似文献   

2.
朱湘是一位早逝的天才诗人,他是文学研究会会员,又与新月诗人有较多联系,在形式的追求上与新月诗派有不少共同处。文章从朱湘所处时代及性格特征入手研究朱湘的叙事诗,着重分析了朱湘诗的观念、对中外文化的态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觉继承及叙事诗风格特色等问题,肯定了朱湘对叙事诗的贡献及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朱湘的文化身份——纪念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现代著名诗人 ,他对现代新诗的救赎精神与美学维度的营构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但他的文化身份是复杂的。精美朱湘 ,焦虑朱湘 ,边缘朱湘 ,悲剧朱湘 ,这些才是真实朱湘的有机构成 ,也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认知朱湘的人、诗、人与诗的悖逆及悲剧价值的法门  相似文献   

4.
柳无忌主编《益世报·文学周刊》期间对朱湘之死多有纪念:发表怀念文章,登载朱湘生前作品,评介朱湘遗作,为朱湘遗孤募捐等。这些纪念活动,为朱湘研究留下了一些史料。但至今未见学术界对这段报刊史料的整理,因此,钩沉这些史料,既有资料价值,又有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之际,对朱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整理是很有意义的。朱湘研究可分为从20世纪30年代肇始的"同仁研究"、从50年代发端的"史家研究"和从70年代喷发的"学人研究"三种形态,虽各有特色、各有突破,但从整体上看七十多年的朱湘研究依然是不成规模、不成系统和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6.
朱湘是现代名诗人,他对现代新诗的救赎精神与美学维度的营构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但他的化身份是复杂的。精美朱湘,焦虑朱湘,边缘朱湘,悲剧朱湘,这些才是真实朱湘的有机构成,也是在新的化语境中认知朱湘的人、诗、人与诗的悖逆及悲剧价值的法门。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8.
<正> 朱湘是一位对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诗人。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对朱湘的研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年表、回忆录以及研究论文。《安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梁家林、潘延年两位同志合写的《诗人朱湘年表》,比较详尽地记载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梗概,对进一步研究朱湘有很大的帮助。朱湘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其中不少诗歌后来没有收入他的四个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投江  相似文献   

9.
对朱湘诗作中有关“死亡”的几个美学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朱湘诗作中“死亡”的深刻理解。这种探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朱湘诗作中的“死亡”是否成为一种美;二是朱湘表现死亡心理的许多诗作何以呈现“宁静”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0.
采莲曲     
朱湘(1903-1933),字子源,安徽太湖人,新月派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是新诗运动的一名健将。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朱湘诗集》,长诗《猫浩》、《王娇》等,有诗选集《朱湘》。  相似文献   

11.
朱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独特生命轨迹的诗人。本文对他的作品的分期、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质进行了论述 ,从而揭示出朱湘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叙事诗处于文学的边缘化地位。朱湘是新诗史早期自觉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之一,徐志摩称他"宜于作叙事诗和史诗"。《王娇》是朱湘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压卷之作。本文以《王娇》为代表,在对朱湘叙事诗的叙事主旨(诗意)和艺术形式(诗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朱湘对现代叙事诗文体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现代叙事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诗人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朱湘之死与其他诗人的自杀一样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各持异议。朱湘的自杀不仅有形而上的原因,也有形而下的原因,是诗人的人格缺陷、婚姻爱情悲剧、理想追求的失落等内外综合因素的挤压而导致的精神压迫感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朱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的译诗表明翻译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推动文明互鉴,朱湘基于接受美学原则,通过立足文本艺术美、尊重读者审美传统、拓展读者视界的方式来提升译作的文化传播效果。朱湘译诗中的接受美学思想及其翻译主张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月诗人朱湘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勤奋创造者。他借鉴西方诗律也强调新诗应有传统诗的音乐成分。其诗歌的声韵、字教、结构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朱湘的十四行诗具有探索性的借鉴意义,他的新格律诗则弥补了自由体诗歌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正> 朱湘,我国现代诗人。他既是新月派的骁将,又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他的诗作有过独特影响。研究朱湘的诗作及其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撰此年表,是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王艳红 《现代语文》2009,(12):111-112
朱湘是一位对诗艺深有研究的诗人,他试制的“新格律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就朱湘诗歌音节、格律、内在节奏、情绪、形式等方面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指出朱湘诗歌的形式特色:音节与格律创新的高度和谐、内在情绪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十四行诗早期的成功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朱湘研究中的几个疑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皖籍著名现代诗人。在众多朱湘研究论著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与讹误,如籍贯问题、沉江地点问题、是否属新月派等,对此进行考辨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好同学》2005,(6)
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做生意,有一次他的父亲病了,急需用钱, 他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了5块大洋,结果被正好回来的老板看到了。外祖父极其尴尬难堪。但是老板说,我忘了给你了,那正是你应得的红利,赶快拿去吧。外祖父知道那是老板保全他的面子啊!他从此卧薪尝胆,终于创下了一片家业。在解放前后的那几年,天灾人祸多,村子里有很多人家吃不上饭,外祖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