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有效地进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策略:让数学成为生活、工作的需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2.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的学习过程,有效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找准互动切入点、创设互动合作点、激发互动创新点等方面展开教学,从而打造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传统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课堂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听了就懂下课就忘。因此,构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的交流互动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相互作用、教学互动。交流才能使之相适应,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应当是有别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它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互动交往的活动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与师生互动的成效有着直接的联系。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效果不佳甚至是无法开展互动教学活动的现象,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理念下实施“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缺少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无论是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来看,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试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多维互动的理念”出发,探索一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交往、互动的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构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殿堂。  相似文献   

9.
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十多年以来,回顾课堂教学的种种情境,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了中职学生不能取得优秀成绩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没有形成一种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