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逻辑,在后现代阶段两者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后现代主义随着全球化而涌入中国,而中国正处于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当中,现代性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语境,这样后现代主义就与中国大众文化的语境发生了错位,这种语境错位带来了正负两种效应。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本身,还是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人们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或者主张:苏珊.桑塔格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感性,安吉拉.默克罗比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历史时刻,弗里德里克.杰姆逊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尽管如此,被后现代主义耦合在一起的人,仍不失共通之处,即他们的认同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纠缠。为此,本文拟借助一系列大众文化文本,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力图证明后现代主义已然改变了人们赖以思考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文化根基,旨在指出后现代时代的大众文化仅仅表示受众人青睐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 ,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话语的错位 ,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进路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程瑜瑜 《现代语文》2009,(11):119-121
作为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哲学观点和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强调日常生活和对日常生活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将社会行为在大众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唇齿相依,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70年代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传媒中具有通俗化、平民化特征,这恰恰迎合了目前大众文化倾向.迷你挑战赛<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反美学以及电视剧<武林外传>的反严肃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产物。好莱坞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它颠覆了一切深度模式,抛弃了精英文化,而走向消费文化、世俗文化、游戏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研究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还原主义思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利亚等持悲观主义论断,把大众文化当作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把大众文化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异端瓦尔特·本雅明、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约翰·菲斯克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把大众文化还原为大众的文化,是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叛和颠覆,这些理论家把大众文化当成下层反对上层的武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这种理论把大众文化当成意义斗争的场域,不能把大众文化简单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能简单还原为被统治者的文化;厄尼托斯·拉克劳和斯图亚特·霍尔的“连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还原主义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带有明显精英主义色彩的早期大众文化研究;(2)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3)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的出现;(4)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众文化研究;(5)文化研究的受众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