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萨满文化研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系统性规模的领域,其创世神话的研究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资料性价值的。本文将就萨满创始神话的产生原因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2.
创世神话是解释宇宙万物及人的起源的神话。通过对日本创世神话的解读,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原始文化观念。例如哲学、宗教、民俗等。从中也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西南流传着许多创世神话,女性神在创世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形象高大离奇,神迹多样,性情慈爱聪慧,她们以自己的坚强意志参与着混沌宇宙的开辟。  相似文献   

5.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期的宇宙观,此宇宙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创世神话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天圆地方"宇宙观形成的思维机制是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和类比联想的混合思维。古代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起源于古代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之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5,(4):17-19
《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是考古学教授布鲁斯·崔格尔先生的著作。书中考察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商代中国、阿兹特克、玛雅、印加帝国和约鲁巴——贝宁七个早期文明的样本。本文针对书中的宇宙起源论部分内容,并补充其他文明的同类创世神话,进行更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根据创世神明个数和创世神话要素进行了分类和梳理,探求了影响神话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兄妹婚神话包括六种类型:天生型、自然形成型、大神创生型、洪水遗民型、日月型、天地型。兄妹婚神话的形成与此前产生的自然创世神话、大神创世神话、人兽婚神话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与人兽婚神话的关系更为密切,兄妹婚神话是人兽婚神话的直接演化形式。兄妹婚神话形成的深层心理原因在于对乱伦与禁忌矛盾的消解。兄妹婚神话为龙凤胎信仰、表亲婚习俗提供了重要支撑。兄妹婚神话蕴含的最原始的家庭形式与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存在精神相通之处,因而成为满足人们家庭兴旺、子嗣繁衍愿望的象征性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黄帝与昆仑神话的起源地均在中国西北。黄帝在神话中是兼具太阳神与土地神神格的创世大神;昆仑在神话中被看成是微缩宇宙,又兼为父性崇拜与母性崇拜的圣地。二者都是源于生殖崇拜观念。金文中一个代表着两性同体含义的神秘符号,即是二者同源最直接的证明。黄帝、昆仑尽管经过后世种种演变,其基本含义却不离创世与生殖。  相似文献   

9.
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达了不同文化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淮南子》的创世论是以阴阳为基础的感应生成思想,从宇宙天地生成到人与万物的生长,从安身立命之道到仁义礼乐之举,都不能脱离阴阳感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希腊,都是世界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其丰富而美丽的神话,则是两国曾经放过万丈光焰的文学瑰宝,是两国文明的灿烂之花。然而就两国的神话作分析、比较研究,也许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本文试将两国创世神体系的形成、上古神话形态模式及其内容特色之异同,略抒管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中国和希腊创世神话体系及形成 所谓“创世神话”,是指描述创造宇宙世界和人类的神话。这类神话,在世界许多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