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互联网的使用与西藏自治区大学生群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其群体结构和群体特征以及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探讨和研究。加强对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等角色外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群体行为相比,网络群体行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在对大学生网民的群体行为实施过程管理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群体极化影响因素对其实施过程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失范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欺凌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多发,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关于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学校在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内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的问题是基层防治体系尚未建立,中间群体作为基层体系的作用被忽视。本文主要以中间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中中间群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发挥中间群体在防治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群体有区别于一般网络群体及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并且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征紧密相关。在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晓菲 《教育科学》2006,22(5):57-59
网络技术在催生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同时,还会对已有的价值观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群体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对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女大学生群体和规模在逐步扩大。女大学生有着其独特的群体特征。而网络环境更成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双刃剑"。本文以网络时代背景下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女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女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因素,探索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加强和巩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李繁 《文教资料》2007,1(16):33-34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研究大学生网络的德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迷失的表现以及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研究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表现以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