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新课程呼唤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 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倡导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它是指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语文生命教育的主体是个体的人,其终极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中见生命,守候中见阳光。《语文新课程》已经解放了人的思想,彰显了人的个性,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去扶助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字词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流淌了生命的血液。只有用生命的意识去影响学生,看待教育对象,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让每位学生迸发出无限的丰富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思索与理解,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可以促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力量,继而激发生命潜能,促进生命成长。从生命化教学视角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生命意识匮乏、主体选择不足与生命体验缺失等弊端。为培养富有生命意识、能够敬畏生命与欣赏生命、充分彰显生命之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推动学生在思索中品味生命的价值,在自主中推动个性化成长,在评价变革中开启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立足的基础,也是一个人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在语文教学中不被重视。本文从教师的意识、教学的对话、个性的阅读、课堂的生成这四个方面探讨学生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李凌君 《现代语文》2013,(11):98-100
语文学科人文性以及散文直击心灵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散文这种体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散文寄寓了文人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呈现出作家一定的生命观。在品读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个体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主体进行对话,让两者的生命意识通过碰撞、吸收、融合,达到内化生命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齐殿玺 《考试周刊》2014,(39):32-32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生命教学,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就要唤醒文本,让文本焕发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语文课堂活力。要让学生用生命投入,教师首先就要用生命教,让学生用生命学。打造高效课堂,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让教师用自身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语文也不仅仅是“器、用”,更是“道、体”,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对话教学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以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不仅仅拘限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更在于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教教师要尊重智障学生的生命主体,关注他们的生命需要、生命个性和生命发展。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营造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其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