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前两年,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及《〈庄子〉心得》,一时吵得沸沸扬扬。一边是讲坛收视率之高,大陆新儒家学者的支持,一边是学院派人士的指斥,十博士的激烈讨伐。现今这在中国大陆引发了激烈争论的于丹现象已基本尘埃落定。当争论的硝炯散尽之时,我们回头再来审视这一现象,不禁有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3.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之后,就遭遇了“挺于”和“反于”的“冰火两重天”,褒者誉之为“学术超女”、“文化的传播者”,贬者称于丹恶搞经典、忽悠大众,是“高学历文盲”。“于丹事件”的发生,其本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还是社会和国人灵魂的普遍浮躁,《百家讲坛》、出版社、媒体以及大众都难咎其责。  相似文献   

4.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卜昌伟 《中学教育》2006,(12):54-5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阅读《论语》心得的讲稿日前结集出版。该书首印达60万册,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55万册的首印量。  相似文献   

6.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7.
于丹 《中学文科》2007,(7):16-18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上榜人物: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栏目《百家讲坛》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快,中华书局出版了该节目的讲稿,销量一个月内突破了80万册,估计最终将超过易中天的《品三国》(上)。  相似文献   

10.
王艳 《学语文》2010,(2):51-51
近几年,笔者也发现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古文化热”.以“百家讲坛”为主阵地,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再到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同样是古文化,  相似文献   

11.
5年前,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讲《论语》,短短一周时间就成为一位文化明星。5年后的今天,她又将“人生的幸福感”这一命题融入到新书《于丹趣品人生》里,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才能渐渐地靠近幸福。  相似文献   

12.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13.
央视精品栏目《百家讲坛》,名家荟萃。易中天、孔庆东、于丹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品说三国、指点江湖、解读《论语》,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他们对人生万象的感悟,对大干世界的洞察,聆听大师们的精彩演绎,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相似文献   

14.
想当年.干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论语》,那是何等的轰动。这位口若悬河的年轻女学者红极一时,成为观众交口称赞的“国学大师”。诚然于丹也受到多方的质疑,其中有名牌大学中文系10位博士联名与她商榷,指其解读《论语》多有主观臆想、  相似文献   

15.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17.
自从《百家讲坛》看到于丹讲解《论语》以来,她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段语言都会给我这个初上讲台的语文老师很多触动。于丹老师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她那丰厚的文学底蕴,同时她还会以无声的语言形式和听者、观者交流。  相似文献   

18.
顾诗 《幼儿教育》2011,(4):16-17
于丹教授曾两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庄子》。讲坛之上,她神闲气定,侃侃而谈: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那些博大精深的古代经典诠释得妙趣横生、别有洞天。那学识、口才,那气质、神韵,都深受观众钦佩。她也因此成了众人瞩目的学术明星,成了成功女性的典范。可走进家门,她依然是女儿心中的可爱妈妈。那么,于丹是怎样做母亲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于丹,聆听她的育儿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20.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