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礼是中国上古神权时代最根本的思想观念,"以礼治军"是上古时期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代以来"以礼治军"的战争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历史的必然性。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军礼司马法》,就是"以礼治军"的理论总结。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理论原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可。春秋中期的宋楚泓水之战,则在事实上宣告了"以礼治军"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战争中身先士卒立有赫赫军功。为确保战争获得胜利,他非常重视并多次实施具有军事属性的军礼。笔者梳理史料,统计发现太宗朝举行讲武礼一次,大射礼七次,两者同属军礼举行次数差异较大,对军礼的实施偏好鲜明。唐太宗轻视讲武礼而重视大射礼的原因,应是由唐朝面临的政治局势、太宗个人因素及两种礼仪自身属性差异三者综合造成。  相似文献   

3.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它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天子告捷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振旅、献恺乐、告祭、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六项内容。从文化渊源上看,献捷礼源于四时猎狩活动中的献禽之礼。南北朝以后,出现了飞表和露布献捷的新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因镇压农民起义成功而举行献捷礼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剧烈变迁。  相似文献   

4.
礼学研究是近期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坊间涌现了大量以礼为题的专著,如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勾承益《先秦礼学》(巴蜀书社2002年版),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5.
刘芳 《文教资料》2013,(36):54-56
冠礼是古代士族男子的成年礼,它通过繁复的礼仪,使人首次明确自己的地位,使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成人社会之外的孩童.《仪礼》和《朱子家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比较重要的礼仪典籍,对中国古代社会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二者对冠礼记载的差异可以体现出冠礼甚至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沿革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清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全书共二百六十二卷。它材料齐全,几乎覆盖先秦至明所有相关文献,对研究古代礼制有重要价值。今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将《五礼通考》宾礼部分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十三经注疏》之讹误,或可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9.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司马法》的作者、性质及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的作应为周公,编应为齐威王时的大夫.今本五篇并非伪造,其性质是追述古代军礼、军法的作.  相似文献   

11.
张东微 《考试周刊》2012,(73):32-33
“乡饮酒礼”和“射礼”是古代考察、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乡饮酒礼”和“射礼”来透视“礼”在先秦人才选拔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先秦人才选拔标准,全面认识先秦社会的发展及对当代人才选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礼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先秦儒家将礼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传统的礼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出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三礼是搜括先秦时期周室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礼仪制度以及有关论著的典籍;《诗》是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14.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礼记》记载了宗周之前太古、有虞氏、夏后氏、殷数代礼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礼制可通过明例、太古例、非古例、古例等礼例来研究。而且,宗周之前的礼制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一方面强调礼是无所不包的外在规范,是建立理想社会的保证;另一方面又特别突出史籍中记载的典章制度的作用,以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他对礼学传统的建构反映了兼容汉宋和经史联贯两大特点.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氏贯彻"礼学经世"的主张重建军礼,反映了对制度和规范的同时重视.同时他重视湘军祭祀,还从礼学中发掘技术因素发展火器.以礼学为凭借来实现近代转型的突出优点是,不必否定本民族的传统以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8.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其淦为清末民初岭南学者,其 《左传礼说》 为民国经学中 《左传》 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过张其淦的师承渊源、基于所处时代开展的学术活动,考察 《左传礼说》 的成书背景.从 《左传礼说》 的序言及正文,以厚左氏、释礼有新意、多处驳斥杜说等探讨该书的特色.纵向沿察由汉至明清 《左传》 礼学的研究脉络,横向与 《公》 《谷》 礼学比较,再将《左传礼说》 置于成书时代的经学研究特色中考量,综合评价 《左传礼说》 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