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的《旧上海租界路名琐谈(之三)》中讲:旧上海租界路名中有二条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法租界的“朱葆三路”,另一条是公共租界的“虞洽卿路”。据我所知,应该不止二条,以前法租界有一条叫“麟桂路”的小路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而如今的常熟路旧名“善钟路”,也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2.
八十多年前,现今横贯上海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1914年时,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此浜被填没造路。路名以英皇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在这条爱多亚路的东端黄浦滩边,地跨两界的中央,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一座颇具风采的宏大纪念碑拔地而起,这座纪念碑就是堪称“上海第一碑”的外滩“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  相似文献   

3.
燃放爆竹:工部局头痛的城市公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洋洋几十大本的<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是个苦差使,常常翻完一本还找不到一条需要的材料,但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当年上海租界当局讨论的问题也够五花八门的,大到与清政府的交涉、军火买卖、租界扩张,小到某条马路的改造、乐团经费的拨交、垃圾的处理,等等.  相似文献   

4.
旧上海租界档案,是指上海设立租界后,租界管理当局——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所形成的文字、照片等原始材料。目前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这部分档案,总数达6万余卷,时间跨越近百年,内容涉及租界行政、司法、警务、市政建设、教育卫生、房地产管理等诸方面,其档案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在保存下来的租界档案中,堪称全国之最。租界在上海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使这一时期形成的档案对研究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发展,剖析其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一、旧上海租界档案开发利用的历史回顾 旧上海租界档案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这是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哲夫编著的<旧上海明信片>中收录的一张清代上海明信片(见图),主图案是一建有变形中国门楼的西洋建筑,门楼上有"长发栈"三字.  相似文献   

6.
翻开任何一张武汉地图,只要扫视一下汉口老城区,你就会被一块街道布局十分工整的区域所吸引.它东起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南起一元路(实际因"扩界"至一元路以南)、北到六合路下沿.它就是昔日的"汉口德租界",也是德国在中国的第一个租界.二曜路,就是其中的一条街道.  相似文献   

7.
史量才经营时期的<申报>概况 <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租界创办,是我国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江南穷乡僻壤的老百姓几乎把它当成报纸的同义词,俗称"申报纸".①1912年,正值壮年的史量才在张骞等实业家的支持下,以12万元从席子佩手中接管<申报>,自任总经理.自此,掀开了<申报>发展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了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等等,一种名为吕宋票的西式彩票也进入了上海.  相似文献   

9.
弹街路*是老上海最常见的一种路面,由卵石、块石铺筑,在上海已有几百年历史。明清时期,上海县城里的道路大多是弹街路、石板路或砖路。城外基本上是土路。上海开埠初期,租界内大都是土路、碎砖路和煤屑路。1861年租界大部分道路表层铺上圆卵石,成为较整齐的弹街路。1910年租界内开始铺筑柏油马路,以后沥青水泥路面逐渐取代弹街路。至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弹街路主要集中在华界,尤其以老城厢一带最为多见。上海弹街路的鼎盛期  相似文献   

10.
1923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设立了一家公开的出版发行机构。命名为“上海书店”。其地点在上海华界南市小北门外,民国路振业里口第11号,对面即为法租界,法租界当局称民国路为“法华民国路”。上海书店旧址,系辛亥革命的第二年,上海拆城墙、填城疫、筑马路时在旧城墙外建造的一排二层楼房之一,即令人民路1025号的楼下、楼上及1027弄的过街楼。全系砖木结构。现建筑基本如旧,由南市区文化局集资开设上海文化生活书店,店内辟墙壁一角.展出上海书店部份史料、图片,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基地。在192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