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着重分析在俄语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对第二人称呼语"TbI"和"BbI"进行正确选择以避免交际不畅从而提高交际质量。文章从社会的、心理的和语用的角度审视俄语中呼语的选择问题,力图为俄语学习者掌握俄语第二人称呼语"TbI"和"BbI"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不顾当时清教主义的束缚,与牧师相爱犯下"通奸"罪而遭受"社会公德"强烈谴责的故事.本文试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海斯特·白兰带有叛逆倾向的心理活动及其勇敢的女权斗争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充斥着泛斗争意识的"文革"文学中,死亡叙事体现为:追忆苦难之死既激发着人们的斗争意识,也表达了对救世的感恩;对人物死亡焦虑的叙写,不仅体现了当时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偶像崇拜的时代风尚,也导致了那段历史时期整体民族精神的滑坡;对死亡姿态的审美展示,则力图表现人物死亡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这些共同构成了泛斗争语境中死亡政治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以妇女为中心,具有开放性和颠覆性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伴随着妇女解放的政治斗争而诞生、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英美派、法国派、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权批评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进行声讨和批判,并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其成果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海外中国女作家虹影的创作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她的小说,尤是其长篇小说系列,就是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笔者力图从母系氏族的神话、男权中心文化的崩溃、女性意识的凸现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黄色糊墙纸》:一部女权主义的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表达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思想;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提出了女性写作和建立女性话语的课题;回顾了妇女解放斗争的历史,提出了男女两性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以消除性别压迫的设想,堪称一部女权主义短篇小说经典。  相似文献   

9.
《孔雀胆》将爱情斗争作为隐喻政治斗争和人性斗争的桥梁,郭沫若的民族、社会、政治责任惑使他在描写爱情斗争时,力图突显出民族政治斗争的主题;而不自觉的浪漫诗人气质,又使他在描写爱情斗争中,流露出对人性善恶斗争的关注,甚至在本文中有压倒政治主题的倾向,从而使爱情、政治、人性的主题交织在一起而呈现出主题多声部演奏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借鉴和运用孙子战略思想,加强南海维权舆论斗争,以"上兵伐谋"思想为指导,加强舆论斗争的战略谋划;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为指导,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以"因利制权"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舆论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1.Addressing people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或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2.Thankfulness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  相似文献   

12.
"女权主义"的觉醒掀起一场争取女性自由平等以及合法权利的政治理论运动,而"女权主义"文学则是这场运动最有效的思想武器。本文旨在通过对《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三部作品中女权意识的分析来阐述女权主义从产生、萌芽、发展再到高潮时期的特点以及女性意识从淡薄到强大的历程,同时指出了现如今女权主义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俄语称呼语的概念意义,力图介绍俄语诗歌中称呼语的独特功能,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们的重视,共同致力于探讨称呼语在其他文本中的功能,起到提高我们准确理解俄语称呼语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邓玉文 《中国教师》2010,(17):10-12
<正>教师,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名字;教育家,一个崇高而又朴素的称呼。岁月的流逝并未磨洗对教师"闻道在先"的认可,古时对教师的那声称呼"先生",绵延至今。时代的变迁更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内涵。而对教育大师的尊称"教育家"也不再囿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贤,教育的变革充实了教育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威顿的女权主义实践与后结构主义理论以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语言主体性为出发点,又加上心理分析,它既是导读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又是后结构主义的典范.本文试从后结构主义理论,语言,主体性和作为话语的语言来探讨"女权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原则"中女权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关系以及它对女权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力图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理想的分类系统应同时就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系统,而功能则是对称谓系统及其下位概念进行分类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7.
feminism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它的广泛传播始于18世纪的欧洲。feminism在西方和中国所经历的不同历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西方feminism运动的历经三个阶段,历时两个世纪,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性自始至终都是运动的主体。女权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争取妇女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一直是由中国的男性主导和领导的,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女权主义运动,而更多的是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运动。Feminism的中译若采用异化策略,翻译为"女权主义"或"女权运动"更加恰当。若采用归化策略翻译,则可以译为"妇女解放"或"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8.
郭祖彬 《班主任》2006,(11):45-45
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听到有学生喊我"郭老师"了,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无论是他班的学生,还是我班的学生,都一律称呼我"老师".起初,我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觉得学生不带姓称呼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我们经常叫某某时,往往省去姓而直接称呼其名一样.可是最近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在称呼某某老师时,都省略了姓氏而直呼"老师".我隐约感觉这里面似乎潜藏着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试想,如果所有学生都不带姓氏而直呼"老师",那么"老师"这个饱含神圣感情的词汇岂不变成了一个空洞干瘪的某类人群的简单命名?  相似文献   

19.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有一群人成为举国上下频频点赞的对象。他们年轻有为、积极主动、冲锋陷阵、不惧生死,为抗疫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90后""00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曾用"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来形容他们,又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  相似文献   

20.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称呼的使用受"权势""对等"、社交距离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者只有准确判断,并依此来选择称呼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以差序格局、集团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文化中,集团意识超出了其他文化中构成"权势"的年龄、社会地位等而成为决定称呼的主要因素,一旦与集团外部人员接触,人们往往忽略集团内部的上下关系而优先考虑内外关系。受集团意识影响,在集团内部交往中,交际者遵循上尊下卑的称呼准则,但与集团外人员进行交际,则须使用内外有别、贬己尊他的称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