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2.
我教《黄继光》一文时,抓住“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三个感叹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品味感叹号在句中的作用。在学生反复自由朗读、细细品味的基础上,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感叹号有什么作用?②这二个感叹号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③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懂得了感叹号在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谁之错?     
有一次,我去听一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孩子们举手非常地踊跃,老师叫起来一个学生,只见他非常自豪地站起来。读完后,老师问:"大家有没有听出他读错的地方?"有很多学生举手,有的说:"他没有用普通话。"有的说:"他的感情不够。"有的说:"他有一个字读错了。"还有一个学生说"他的声音小。"……学生的手依然举着,他们还想指出那个朗读的同学更多的问题,我看着那个朗读的同学,只见他低  相似文献   

4.
黄建军 《考试周刊》2014,(16):41-41
<正>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李老师检查大家的课文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说:"世界都市维也纳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希望大家关注文中的重要词语,把此地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轻重得宜,疾缓有致,读得如痴如醉,犹如天籁之音。是什么让听者对如此都市心驰神往、好似神游呢?我想:大概是学生读出了这三个成语的味道。果不其然,李老师投以该生赞许的目光:"你读得很出色!文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成语的画面之感全被你读出来了!"真是英  相似文献   

5.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我只好停下来。仔细一看,短短  相似文献   

6.
戴永芹 《考试周刊》2014,(25):53-53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向来赞成先"人话"后"文话":作为小语教师,备课时,我总在想:这句话,让我说,我该怎么说,而不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走进课堂前,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小学生这句话会怎么说。说"人话",是要有点情商和智商的,它不是教师的话语霸权与自我表现,更多的是要学生悦纳。这里指的"文话"是尽量把话说美,这可以视为一种追求,对小学生,我从不拿"文话"当标准,弹琴要看对象,育人要看  相似文献   

7.
记得小学时,老师总爱问什么“中心思想”啦,“文章的大意”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到了中学,就换成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那个词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多得不得了,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词,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写了”。在我看来,这百分之百是废话,可我们亲爱的老师不这样想,她把这句话提出来,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我说是老师说不是,接着就什么铺垫烘托对比之类,一大堆。考试时,总会有些题问哪个标点是错的。我们选出来的,老师说是…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上孜孜以求,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朗读中绽放自信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个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写的日记。他只会根据老师的意思,写很简单的句子。这天,妻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我最爱妈妈。”第二句话,“我最( )爸爸!”原来写好的字又擦下去了,仅留下一点难以辨认的痕迹,用括号把感情隐藏起来。只有那又长又粗的感叹号,表明感情是多么强烈。妻想在括号里帮他填写一个字,我说:“这个字,他是不敢写还是  相似文献   

10.
<正>我做了20多年班主任,虽无倦怠,但感慨还是有的。看到了这个话题,就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同事之间闲谈时常发之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越来越不好教了)!"一句是我面对学生时经常说的:"想当年,我的学生如何如何……"我想很多老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其出发点好像都是为当下的孩子树立榜样,提出要求。可这感慨的背后会是什么呢?学生听了这样的话会怎么想呢?这样的话经常在学生耳边响起又会产生什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雷奈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这位医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我重点抓住"他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起初,学生大多感到无话可说,我便引导他们把"啊"去掉,并将句末的感叹号换成句  相似文献   

12.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 "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 "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 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  相似文献   

13.
董峻宏:你好!我是你的同桌。董峻宏,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可一直又不好意思面对面对你说,在这里,我对你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不起!"这句话在我心里埋藏了很久,每次想对你说这句话时,你都会惹我生气,我想你应该知道我的脾气就像一根神奇的火柴,一碰就燃起熊熊大火来。你有一颗令人感动的心。有时候,你说的话蕴含着无限温暖。有一次,我被安老师训了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5.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6.
课例:《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军神”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迅速翻看课文)师:(指一生)找到啦?是从哪里来的?生:是从沃克医生口中说出来的。师:请你把沃克医生说的话念一念。(屏幕出示沃克讲的话,生读)生: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师:(指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沃克医生讲了几句话?生:四句。师:(摇头)数一数有几个感叹号。每用一个感叹号就是一句,几句?生:三句。师:各自轻声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17.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18.
老师来了     
张传刚 《上海教育》2004,(10S):63-63
“老师来了”,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这句话说过很多次;当我成为教师,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这句话也听到了很多次。以前说时或听到时,对这句话没作细想,也没朝深处想。现在,忽然感觉到就是这四个字,却透露出很多信息,值得做教师的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9.
赞美您,母亲     
老师叫我们对妈妈说一声:“我爱你,妈妈。”不是说谎,这句话我常说,所以我想再说一次决不会引起妈妈的惊喜。不过我想,这句话即使天下的母亲听过千万次,也决不会厌烦的。  相似文献   

20.
案例“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我一边和孩子们读着,一边习惯性地扫视着。咦,似乎有一张小脸皱着眉且没有参与朗读定睛一看,是万泽霖。他怎么了?他可是爱朗读、爱思考的孩子啊我走过去轻声问:“怎么了?”他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才找到水,它一定很想喝了,可是这句话说乌鸦一个一个地放石子,让人觉得慢吞吞的,乌鸦好像很舍不得把石子放进去,一点也看不出它很想喝。我觉得这样写不好。老师,你说呢?”“哦,你觉得怎样好?”“我想这样写‘乌鸦赶紧把小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