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四声之目"的发明,高华平在《"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中提出"王斌首创四声说",杜晓勤在《"王斌首创四声说"辨误》中提出所谓"辨伪"。实则杜文所谓"辨误",本身存在很多逻辑和事实上的谬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冠李戴,论证不严密;二是罔顾事实,轻易否定他人。故对其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辩驳。  相似文献   

2.
艺术源自生活。一首歌曲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正是特定时代和背景的产物,作为一首以民歌为基本进行二度创作的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和审美标准就是处理好声和情的问题,达到"声""情"并茂。本文从《十送红军》的声与情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大理石街》一课中有"琢磨"一词.怎样既把这个词讲清楚,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工人们是怎样'琢磨'大理石的?"学生读课文时,发现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里面响着叮当的斧凿声,沙沙的磨擦声.在昏暗的光线中,时时迸出金色的火花,飞溅着碎石,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这是对"琢磨"的生动注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板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正贾平凹回应《极花》争议日前,网上舆论对作家贾平凹一片讨伐声,观点主要是"贾平凹《极花》是为拐卖妇女辩护"。批评主要针对媒体采访中贾平凹的一句话"如果这个村子永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事实上,这并不是贾平凹第一次因为作品描写女性被批评。在新书发布会上,贾平凹就曾表示,"当年《废都》出来的时  相似文献   

5.
我甩(shuai)开妈妈的手,在草地上跑。妈妈愣(leng)住了,一步跨(kua)到我面前,拉起我的手,生气地说:"不准乱跑,你还小!"我都是二年级的大学生了!"小鸟比我还小,鸟妈妈咋不怕它危险  相似文献   

6.
教学时间:2012年2月教学内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必修1)教学场合:四川省乐山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讨会教学对象: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文科班一、运用授课者自身资源导入(在萨克斯音乐《回家》声中,65人左右的大班额学生进入宽大的阶梯教室,PPT上是本人在  相似文献   

7.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石钟山记》:"与向之噌吆声  相似文献   

8.
唉,妈妈     
小静,小静——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妈妈的喊声从隔壁传了过来。我懊恼地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格林童话》中抬起头来,心中埋怨着:唉,妈妈,你……我没有立刻应声。门咚的一声被踢开了,妈妈满脸怒气,大声嚷道:你这个小书迷,一吃完饭就躲起来看故事书,喊你好几声也不吭声,是哑了,还  相似文献   

9.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过后,对高考作文的题目、难易度、导向性等,均有不同层面的解读,有批评,当然也会有赞扬.2012年高考作文也不例外.综观起来,有一个可喜的现实:对今年的高考评价,赞扬的声音显然要比批评的多一些. 批评之声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时代商报》的评论文章《高考作文,理想主义的一声娇嗔?》,文章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总体有些理想主义,亦有不少题目陷入了"永恒正确的道理,亘古不变的逻辑",这极容易导致考生写了"最保险的文章";比如《华商报》评论《高考作文写出这个时代的真实》一文,也对今年高考题目在"道德信条"和"态度正确"的展示下,会否"让很多考生丧失自我的表达,难以写出这个时代的真实"提出了忧心.  相似文献   

11.
物理新教材第一章《声现象》有这样一个问题:"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这个方法是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一见这个问题,我们根据老经验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根据"音色",因为以前做过一道这样的题:"鉴别碗的质量好坏是根据碗的音色"。随后翻看教学参考书,答案却是:"根据碗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鲁迅(原名周树人):1920年底,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二、茅盾(原名沈德鸿):1927年,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因而完成《幻灭》的写作后便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之所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其时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给"矛"字加了一个草字头。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教科书改版,在《寓言四则》中编入新课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教学用书》针对该文的教学给了两个资料:一是"资料链接"中关于《吕氏春秋》这个作品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色等;二是"课文研读"中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释作声音和美;二是释作雌雄相应和之声;三是认为"关关"系动词重叠连用,是君子利用"鸟媒"捕鸟的一种捕猎方式;四是以"关关"为"靠近连接""成双成对"之义,将"关关雎鸠"释作"双双紧挨着的雎鸠鸟"。对《诗经》相关辞例进行考察,并结合《周南·关雎》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观点或者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可信。"关关"应为摹声之词,具体地说,就是模拟雄性雎鸠求偶之鸣声。  相似文献   

15.
提倡国字     
【说文解字】汉字实际上可以称为中国的国字。"國"这个字出现得很早,造字之初没有这个字,因为那时没有形成国家,氏族群居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当然也就没有这个字。《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国,邦也,从□或声。□其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中,"声律"是刘勰十分看重的一个概念。刘勰在不同篇目中,多次提到重视声律对于文章写作的重要意义。如《神思》篇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讲作文时要依照声律安排文字;《情采》篇有:"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讲声律是"立文之道";《知音》篇有:"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讲读文章时也要注重声律的谐和等等。其中《声律》一篇是论述声律最重要的篇目。  相似文献   

17.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8.
<正>在《劝学》一文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忽略"用心"这个特殊的词组(短语)。前人对该字词已有了很多论述,本文试对"用心"进行补释和分析,希望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将"用心一也"解释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人教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采用了这个解释。这个解释是恰当正确的。但是在认识"用心"这个语法现象时,我们要明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用心"肯定是不相同的这一观点。古代汉语的"用心",是由"用"和"心"两个词构成的词组  相似文献   

19.
<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新课标多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版本——人教版和语文版的教材及其《教师用书》中,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的注释和翻译却大相径庭。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  相似文献   

20.
课本中的注释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是"忠厚的样子";一是通"嗤嗤"。对于这个注释,很多学生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