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源》(修订本,1988年第一版)中,“廛”共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束,通‘缠’。《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廛”有“束”这个含义,是因为“廛”通“缠”,而“缠”有“束”这一含义。再看,《辞源》中“缠”这个字的义项共有四个:绳索;盘绕;纠正;日月星等天体的运行;同“躔”。诸多义项中,唯独没有“束”这一义项。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缠”没有  相似文献   

2.
“从”,《辞海》(修订本)有十二个义项,《辞源》(修订本)有十四个义项,但都不能解释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从”字的含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相似文献   

3.
厕所历来都是“藏污纳垢”之地,又脏又臭,名声一直不好。厕所大多隐蔽在角落里,还有不吉利的意思。我国晋代大文豪左思在《三都赋》中记道:“门庭藩溷”,其中的“溷”,即为和猪圈造在一起的厕所,可见其污秽程度之甚。既然如此,厕所理所当然地难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4.
说“厕”     
“权起更衣”是《赤壁之战》中的一句话 ,其中的“更衣”是“上厕所”的雅称。原来古人多穿长衣 ,上厕所颇不方便 ,如厕前必须除去长衣。“解手”也是“上厕所”的代称。关于“解手”的由来 ,传说在明朝时 ,官府将大批百姓押送边疆 ,路上百姓要大小便 ,必须报告解差 ,把手解开。在我国 ,厕所还有“溷”“”“圊”等称。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准少年富贵 ,性豪侈 ,家未尝油灯 ,虽庖所在 ,必燃炬烛。”(《宋史·寇准传》)“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 ,名曰厕筹。”(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而民间百姓所用的厕…  相似文献   

5.
<正> 《说文》:“今,是时也。”杨树达先生《词诠》进一步发挥说:今,时间副词,犹今语“现在”。 于是,注释古籍的几乎没有对“今”字作注的,统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今”字也无注释。似乎“现在”已是文言“今”字的唯一义项了。虽然,《词诠》在“今”字下列有四个义项,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九个义项。 事实上“今”在古籍中的用法绝不止“现在”一义,据我们考察,“今”的用法颇为复杂。下面以中学课本中的《孟子》二章、《赤壁之战》中的。“今”字为例,结合其他篇目,简要地剖析一下“今”字的用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8.
一、“失时”范进进学以后,准备参加乡试,“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什么是“不要失了你的时了”呢?语文课本未注释,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也无“失时”条目。查《辞源》,在“失时”条下注有:“①错过时机。《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②无定时、《左传·庄》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联系上下文,这两个义项都不适合。与②义项风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作动词时,有以下几个义项:①随身拿着;携带。②捎带着做某事。③呈现;含有。④连着;附带。⑤引导;领。⑥带动,使动起来;引导。可以看出,“项带银圈”中“带”没有这几个义项。如果确要定为“随身拿着”或是“携带”的话,那么为什么用“戴项链”而不用“带项链”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戴”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  相似文献   

10.
伏肉岁不食《王梵志诗校辑》收《逢难倘能忍》:“伏肉岁不食,病乌人不弹”。张锡厚先生注:“皆为俚语”。余不及.“伏肉岁不食”,语不可解。“岁”,《辞源》共收五个义项:(一)、星名,即  相似文献   

11.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2.
“来”字辨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句,课文注“去来”为“走了以后。来,助词,无义。”这条注释值得商榷。如果“来”是助词,无义,那“去”就是“走了以后”之意。但一般工具书都未见“去”有“走了以后”这一义项。“去”应作“离开”解。《辞源》注“去”的第一义项:离开。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若按课文解“去”,“以后”从何来?无着落。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武冈县安心观镇中心小学李湘江老师问:“琢磨”的“琢”,小学六年级二学期课文《鲁班学艺》注音为"zuó”,《新华字典》注成"zhuó”,到底该怎么读?答:“琢磨”一词用不同的义项有不同的读音。使用“雕刻打磨(玉石)”和“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两义项读“zhuó mó”,使用“思索、考虑”的义项读“zuó·mo”,请参看《现代汉语词典》1981年版第1513页和1535页。“琢”,古音“竹角切”,新版《辞源》只注“zhuó”一个音,故知用本文“雕刻、打磨”等读“zhuó mo”,古今一致。由经漫长岁月,“琢磨”产生了比喻义“思索、考  相似文献   

14.
“不”,从古到今一直作否定副词。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不”为:“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根据这一本义,以后的字、词典,直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收有表示否定意义这一义项。然而,“不,能当语助词,无词汇意义”这一义项却被一些字、词典的编纂者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例如,《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收这一义项。《说文解字段注》也未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旨在介绍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但这一比喻存在两点不足: 一、“成”应为“呈”。“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是描写桥洞外部特征的,所以“成”应作“显露、呈现”解。然而,查阅各种大型工具书均未发现“成”有这一义项。与此相反的是,《辞源》《辞海》等辞书在“呈”字条下都有与“显露”、“呈现”相同或相似的义项,《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6.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7.
《狼》中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句,课本译作“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其他参考书及译本也作是解。这样将原文中的“禽兽”一语直接以现代汉语中的“禽兽”对译,我们以为是不妥的。“禽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鸟兽的通称,有时则是单指兽类(《辞源》、《辞海》均有此义项)。如《礼记·曲礼上第一》:“鹦鹉能言,不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4)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诚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一课中,302面注释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我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此解不合文意。此注应释为“行大礼不必避小的责备”。因“辞”在《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上都没有“讲”这一义项。用其它义项又对不上号。用“避”释“辞”可以与“离开”“不受”等义项相符。再“让”字,如用“责备”义项,文理也说得通些。  相似文献   

20.
注释词义,须明辞源依据;择选义项,既要符合语法,又要切合情理。“涕零、批、下吏”这三个词语的注译,就因不明辞源,或择选义项不准,致使编注者、执教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特辨释如下,就教于大方之家。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4年10月第3次印刷),教学用书对译作“面对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其中“涕零”,译作“涕泪交流”,委实欠妥,既有悖于文法,又不合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