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各种教材在“小熊儿”的儿化读音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确立“小熊儿”即韵母iong的儿化规范读音的前提和规范读音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方言中不存在儿化音变现象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儿化韵的不规范读音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失去独立性的“儿”与它前一音节韵母结合时的读音不规范;二是儿化后的元音读音不规范。在指导学生进行儿化韵发音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可以直接卷舌的单元音卷舌后舌尖、舌面及口形的状态、体会元音伴随卷舌动作的特点,并掌握儿化后主要元音的读音和所属类别。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儿化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话儿化词的判定,无论在社会用语还是语言理论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本在分析研究这些误区的基础上主要提出和阐述了几点:1、普通话吸收儿化词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原则;2、儿化的活用是修辞层面上的规范用法;3、词缀语素“儿”并不是都要儿化,在某些语境中要自成音节;4、儿化词在书面语和口语、字和读音上对应关系复杂,不能以书面语中没有“儿”字来做读音上儿化与否的唯一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 ,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 ,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文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 ,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 ,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 ,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 ,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 ,文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广西平南大新白话的儿尾“儿”[ ]是一个带调的、自成音节的独立结构。本文尝试对大新白话的儿尾与普通话的儿化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读音、类型、功能等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广西平南大新白话的儿尾“儿”[ ]是一个带调的、自成音节的独立结构。本文尝试对大新白话的儿尾与普通话的儿化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读音、类型、功能等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河北属晋语区方言的共涉及35个县市,这些方言的儿化读音从类型上看都属于化合型的读音,但从具体音值上看,有单纯韵母变化型、混合变化型、边音韵尾型三种类型。与河北境内的官话相比,这些县市的儿化读音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儿化韵数量较官话少,二是有些县市儿化韵的音值较特殊。究其原因,由于"儿"本身的读音差异和"儿"尾与"子"尾竞争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儿化词的静态数量和动态频次均很高,本文讨论其中一特殊小类——儿化人名——的结构类型及其读音问题,认为应将儿化名词中的"儿"处理为词缀,并将其读音发成一个卷舌动作。  相似文献   

12.
儿化韵的发音是学习普通话的的一大难点,可以说,比“平翘舌”、“前后鼻”、“边鼻音”更难发准确。很多南方籍或港台的主持人说话,声韵调都很好,但儿化韵出现的频率却很低或发得不很地道。相比之下,北方人发儿化韵相对容易些,但北方人发儿化韵时,后鼻音儿化韵是一个难点。一、后鼻音儿化韵的发音存在以下几种偏差1.不卷舌,不儿化即使有文字提示,视觉上可以看见“儿尾”,也读不出“儿化韵”。如:小巷儿=小巷;板凳儿=板凳。2“.有儿不化”越是有文字提示,越容易犯“有儿不化”的错误。即使心中知道这个“儿”是后缀,是儿化词,也仍然要把它读…  相似文献   

13.
儿化的界定和朗读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作为普通话口语的重要音变现象 ,有显性———字面上出现“儿”的“A儿”和隐性———字面上未出现“儿”的“A(儿 )”两种情况。它们都需要严格界定和正确处理。界定“A儿”要看“儿”的性质 :“儿”为虚语素时“A儿”为儿化 ;“儿”为实语素时“A儿”为非儿化。为了语音修辞的需要 ,显性儿化“A儿”也要保留“儿”的独立音节地位。“A”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和表示细小轻微时间短暂 ,亲切喜爱等感情色彩的需要时 ,为隐性儿化“A(儿 )”。为了增强诗文的韵味美和语言的音乐美 ,朗读时 ,“A(儿 )”也应保留“儿”的独立音节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读音类型主要有两种:复辅音声母型或者是类似双音节型。所增加的音值也有两种情况:闪音或边音。如果结合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成因的个案研究,同时结合与儿化相关的"儿"音值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儿"音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读[lr]音的阶段,有些方言中的"儿化音",是读边音[lr]类的"儿"与前一音节的合音;(2)儿化后的增音,来源于合音时"儿"音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谈儿化的书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是现代汉语里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也是汉语所独具的一种构词方式,甚至在修辞上也是有其独特的功用的。因此,儿化不仅涉及到语音,而且牵涉到词汇和修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一般的论著只在语音部分谈到儿化的性质和在语音上的表示法,在词汇部分的构词法中论及“儿”作为后缀的作用。一般的辞书也根本不谈儿化的书写问题——书面上什么情况下要写“儿”,什么情况下不写“儿”(《现代汉语词典》只在所有的儿化词后加小字“儿”),只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儿”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它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  相似文献   

16.
谈儿化的作用及书写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普通话的儿化这一音变现象入手,谈到了儿化的各种构词作用,以及界分和评价作用,指出了一些不规范的现状,并提出了读音和书写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比“儿尾”更为大家所熟悉。所谓“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该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是语流音变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儿尾”呢?笔者发现,许多著作对它与儿化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说二者对立,有的说二者统一。比如,俄罗斯学者莫景西说,“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  相似文献   

18.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儿化”是普通话的某些方言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儿”作为后缀,不能自成音节,在同化和节缩两种作用下,与前一个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音的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这样就使普通话的语音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套相当复杂的儿化韵母。汉语拼音字母用r,注音字母用“儿”.汉字用“儿”(“(?)”的简化字)来表示“儿化”.这些只是记号,让人卷一下舌  相似文献   

20.
对“新派”评剧演员在舞台上道白和演唱中频繁出现的词尾“儿”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38个韵母(除[ r]、[yε]、[yn]、[uη]、[yη])都可以儿化,形成了11组26个儿化韵。这些韵母在演员口中是读儿化,还是读儿尾存在差异。通过对新派评剧中韵母出现儿化、儿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词汇扩散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