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田生 《新闻传播》2012,(2):154+156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社会透明度不断提高,新闻资源独享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新闻策划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在此趋势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自然而然地由独享资源领域进入到"共享资源,同题竞争"领域,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充分挖掘这些有限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闻采访和编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环节。在广播、手机、电视等传媒工具普遍应用的情况下,社会大众对新闻素材的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越来越强调新闻的现场性。在新闻行业的竞争中,主要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竞争,要求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职业操守与道德品质,加强新闻工作的全部展开。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和后期编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所谓“时效意识”,即指时效性。新闻都应追求时效性,尤其是社会新闻,大都属突发事件性新闻,时效较短,有的稍纵即逝,时效一过,新闻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快速到达采访现场。抢发当日新闻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要求写新闻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来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如今是信息时代,新闻竞争异常激烈,随着现代化交通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瞬息万  相似文献   

4.
袁敏杰 《今传媒》2008,(2):30-30
2007年11月15日13时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一篇关于柴油涨价对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影响的新闻稿后,特别对为该新闻采访提供帮助的四五个省份逐一点名道谢.当笔者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那一声充满真挚感情的"感谢"时,虽然人家的"感谢"与自己不相干,但我还是受到感动与感染,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策划对新闻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策划工作是传递社会讯息的重要工作。新媒体时代下,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获取途径也更加便捷,新闻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使新闻采访策划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做好新闻采访策划工作,找到优质的新闻热点是目前新闻采访策划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特征及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策划的现状进行阐述,对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策划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有边缘化的势头。在党报机关报一统天下、生活类媒体刚刚突起之时,社会新闻普遍被各家媒体视为竞争法宝,被广泛运用。实际情况也充分证明了,社会新闻在扩大报纸影响力、吸引读阅读等方面,有着其他新闻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现在,各种媒体不断涌现,不但有了第三代、第四代媒体,甚至有了第五第六代媒体,对读而言,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读每天都要面临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轰炸。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开始. 邢台日报把搞好"社区新闻"的报道作为运用舆论力量配合"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开设了社区新闻专版和"社区故事"专栏,并举办了"共建和谐社区"征文大赛.  相似文献   

8.
李文强 《军事记者》2004,(11):32-33
策划是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也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在新闻策划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9.
抚顺电视台:合理利用新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泽良 《传媒》2012,(9):70-71
正新闻被认定为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有限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对新闻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呈现白热化的局面。面对新闻热点,一拥而上的采访"盛况"常常喧宾夺主,成为与新闻并驾齐驱的新闻,各家媒体可谓绞尽脑汁,寻找能吸引观众的独家报道,似乎谁能抢到首发权,谁就抢到了受众。这种竞争的出现本也无可厚非,毕竟在现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面临或强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始终是媒体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因地方性、通俗性,以及与读者生活接近的密切性,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新闻竞争中的成败.社会新闻包罗万象,"消防"要想跻身其中甚至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深入研究社会新闻的特色,笔者根据浅薄经验,暂且归纳为"四字要诀".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媒领域工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中,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领域,突出"以人为本",尤其重要.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更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单位需要出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才能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巩固行业地位,协调发展.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与"以人为本"思想的关系,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4.
黄顺铭 《当代传播》2003,(3):21-22,2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通常容纳了错综复杂的变革力量,因此,势必使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新闻传播系统自然也不能例外.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系统中,"支票簿新闻"就是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小筝 《新闻传播》2015,(4):119-120
信息时代,媒体间的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而新闻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为不同媒体记者之间采访实力的较量。现如今各大媒体记者愈来愈追求采访的人性化,逐步重视与受访者的沟通程度,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进而为新闻写作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素材。当前的记者采访中,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是提问,其目的在于获取真实的新闻事实,挖掘其深度,充当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桥梁,吐露出受访者的心扉。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中与受访者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及其效应,以及记者如何与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的新闻采访策划是保证新闻通讯撰写顺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社会讯息客观传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和快捷,新闻行业竞争加剧,使得新闻采访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做好新闻策划,找到优质的新闻视点和核心热点是决定新闻采访工作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当前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两方面探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策划工作.  相似文献   

17.
做社会新闻,勤奋当然需要,但采访思路、采访过程、采访方法等方面,同样不容忽视。一、沙里淘金式的发掘诚如许多新闻大家所言: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成千上万的事情,能够符合新闻要素并可以做成新闻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新闻的兴起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刘志筠:“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赵超构:“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钟沛璋:“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不论怎么定义,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广,跟老百姓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