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植物王国里,除了有银杏、红杉、巨杉、龙血树等能活四五千年的"老寿星",还有一些只能活几个月、几个星期的"短命鬼"。尽管,它们的寿命相差极大,然而,无论是苍劲挺拔的参天大树,还是细弱的小草,它  相似文献   

2.
植物也能成为侵略者吗?当然可以。每一种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有以它为食的相关动物或微生物与它共同进化。如果一种植物被人们带到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而相关动物或微生物没有同时带去,它就可能无节制地繁衍,造成生态灾难。所以,人们称这些外来植物为"侵略者"。在我国,目前已经"入侵"的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笔者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关东有一种植物,名叫"红姑娘儿".就听这名字,也只有关东人能起得出来,一个小小的植物的果实,能起出这样火暴、亲近、热乎、充满情趣和想象力的名字,真有点难为了关东人.这里是否还有什么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芣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芣"和"苡"都是形声字,而且这两个字的声符都有表意功能。从语源上来看,"芣苡"与胚胎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妇女服用某种植物有利于怀孕、保胎或顺利产子,于是就把它与胚胎联系起来,称之为"芣苡"。  相似文献   

6.
不仅宠物会给主人捣乱,连家里养的植物也会使坏.植物"报复"并非罕见现象.同我们人类一样,植物也是生物,也会喜悦、惊恐、同情、反感.土豆被削皮时,会发出叫喊声,只不过其音频入耳无法接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植物呼吸作用的三个典型实验进行改进创新,达到依据课程标准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目的 ,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实验教学课堂效率的再尝试.  相似文献   

8.
贺兮 《科技文萃》2000,(11):143-145
如果你平时喜欢在阳台上或小院子里盆栽花花草草的话,那末,建议你不妨再栽种一种名叫 "芦荟"的植物.芦荟既可供观赏,又很有实用价值,它被誉为集食用、药用、美容和观赏于一身的"植物明星".  相似文献   

9.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植物"兰"、"菊"视为审美对象,并将其升华为综合性的审美意象."兰"、"菊"的人格化,是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菊"意象在唐朝,较之前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情感的,它们不可能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可有些研究者认为,植物也有其内在"感情".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中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对渗透作用不易理解,总是模棱两可;学生很难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与渗透作用联系起来。笔者多年来采取"实验—现象—思考—分析—结论"的探索程序,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思考题的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同时也培  相似文献   

12.
泰奥弗拉斯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博物学家.承袭导师亚里士多德的动物研究理论,他对地中海地区的植物展开了系统探究,完成存世研究著作《植物志》及《植物成因》;是史上公认的"植物学之父"."部分"的概念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动物研究,也是泰奥弗拉斯特植物研究中的核心内容.通过综合功能、外形、生长位置等各方面差异,他对植物的部分进行划分,并细致地分析了植物部分的物质组成,构建出符合植物自身特性的构造体系.对植物部分的探究是泰奥弗拉斯特全面认识植物本质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他的努力,植物开始作为理性研究对象被人类所认识,植物世界也逐渐展现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既有从事现代农业的专门研究人才,又有大批直接面向"三农"的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时代需求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创建了植物生产类"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制定了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周蕾 《初中生》2007,(28):58-59
在阿拉伯神话里,阿里巴巴一喊"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宝藏的库门就会打开.而在中非高原上,花蜜鸟一"啄"某个"咒语",槲科植物便会把它的"花蜜之门"打开.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就有这么神奇.  相似文献   

15.
一、"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意义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不论是在高中新教材中,还是在高中旧教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生物必须开展的实验之一。在实验中清楚明确地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理解和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高的植物是澳大利亚的桉树,它高15米左右,堪称"巨人树"。世界上最长的植物是生长在巴西丛林中的南藤,其长度达1800米,绵延越过了两座山峰,而每株黄藤一般都有藤蔓100余根,合起来总长度超过200千米,可谓体长冠军。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当数澳大利亚的一株苏铁树,它的年龄大概介于12000至1500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大胆创新地提出构建"植物科技园、动物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体现以能力为本的办学思想.以植物科技园为例,分析了在"三园"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最后进一步阐述教学与"三园"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食物从何处来?动物(包括人)的食物"最终"从植物中来,植物的食物从大气和土壤中来.然而从大气中吸取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它们本身又都不是食物,它们只有"在阳光下",在叶绿体中,反应"变成"食物.植物如果吸入二氧化碳的量和水分的量不足,就会挨饿甚至饿死.这样,上好第5自然段就成了整个教学的关键.怎么上?  相似文献   

20.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面向植物提取物产业培养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培养,并将之与该研究方向的科研及该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走一条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