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培育是互动互进的过程,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促进中产阶级兴起,中产阶级兴起又促进社会进一步转型。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明;有利于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要更新观念、加速经济发展、加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大力培育中产阶级提供化氛围、经济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产阶级作为推动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其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即从一个"自发的阶级"变成马克思意义上的"自为阶级"。中产阶级的文化与阶级意识形成于公共领域,英国式的咖啡馆,法国式的沙龙、小酒馆,以及随着印刷机的发明和普及而引发的出版物的广泛传播,构成了中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公共领域,从而建构出一个可以向封建贵族权力形成挑战的场所。与此同时,作为时代精神风气之学理反映的近代人文社会科学,构成了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最为深厚的土壤和根基。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与启蒙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终于形成,中产阶级也从"自发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从而引发政治革命,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大转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空间理论,从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巨型收音机》中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中产阶级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中产阶级地位恐慌、人际冷漠、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生存困境,并探讨契弗对于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1870—1910年的美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显著进步和在相对可观的收入、较多晋升机会的刺激下美国社会形成了专门职业型、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三种类型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形成后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进步、稳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贫富差距现象。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收入差距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年收入对比;财富差距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对比。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行了较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在此期间,我国社会基本不存在贫富差距现象。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由收入差距的积累而形成的财富差距的总和。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归根表现在收入差距上。在我们社…  相似文献   

6.
彼得.盖伊在《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中以非传统性课题——家庭、工作、侵略性、品味、隐私等为着眼点,描述出19世纪末欧美中产阶级多姿多彩的生活,虽然面临家庭危机、女权崛起、精神焦虑等多重困境,但中产阶级对和平、民主化、文化普及居功匪浅。作者颠覆了过去中产阶级留给世人刻板、平庸、冷漠、邪恶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1870~1910年的美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显著进步和在相对可观的收入、较多晋升机套的刺激下美国社会形成了专门职业型、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三种类型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形成后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进步、稳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贫富差距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富差距程度与社会稳定状况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并可能继续威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畅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提出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当下社会出现了整体性的失谐。这种失谐首先表现为,区域、城乡和阶层之间等各种结构性社会差异的存在及其不断扩大的趋势。各种社会差异又突出表现为物质收入上的贫富差距和权益表达上的权力差异。在贫富差距方面,与人均GDP不断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基尼系数的不断攀高,这表明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在权力差异方面,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丧失了话语权利,他们既不能对社会发展的路向和方式选择起决定作用,也很少有表达自身不利处境的意识、能力和渠道。而且,贫富差距和权力差异又彼此渗透,在资本…  相似文献   

10.
贫富差距作为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经济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分布,而且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合理调节和控制贫富分化、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是贫富差距的状态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而是通过人们的主观公平感这一中介环节影响社会和谐.文章通过衡量贫富差距的两个指标--基尼系数和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收入阶层的对比数据,描述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富差距状态,分析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现阶段人们的公平感,进而探讨缩小贫富差距、增进人们的公平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即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行业间收入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分析了贫富差距所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结果,但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我国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势必会增大社会不稳定风险。纵议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特殊性:中国自古以来的权力文化,为当今各种灰色收入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的政策倾向;资本、土地与资源要素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提出了削除贫富差距的对策:即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严打腐败,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性建设;减少社会资源的进一步集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实现收入的民间转移支付;加速城镇一体化,完善户籍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中产阶级是在贵族的不断衰落和宗教改革中产的,由开始模仿贵族到最终的形成,其文化成分既有对贵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包括从新教主义中吸收的精神理念。在这些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独特多元的中产阶级文化,并被一些工业家运用到工厂生产中,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和整个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悦 《现代企业教育》2009,(10):176-177
本文从“社会结构”入手,分别介绍了布劳(PeterBlau)和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及其所下的定义,依据“变化”这一线索分析了我国改革前后的社会状况及变化。对于改革以来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分析,具体地分析了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社会对贫富差距认知发生的变化和这种危险所表现的社会心态、发生原因以及最终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最后,论文指出了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治理对策,即我国该如何处理好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以利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中产阶级发展还处于起步期,表现在中产阶级队伍人数少、分布不合理、行业面窄等方面;我国中产阶级不发达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紧密相联的;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社会结构合理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调节高收入和保障低收入,为中产阶级的崛起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是我国分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前两次分配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启动晚,困难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贫富差距对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贫富差距是社会不公的重要体现。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社会心理失衡,损害社会制度正义,导致社会环境恶化,从而诱发犯罪,破坏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贫富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只有进一步推动社会结构转型,深化制度改革,当代中国中产阶级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贫富差距是影响、阻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职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令人担忧。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十二五”规划中,贫富差距程度的大小将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是英国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中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他们的价值观成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