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娟 《兰台世界》2014,(5):19-20
西周王权统治背景下的礼乐制度对西周乐舞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西周礼乐制度的背景和内容入手,对礼乐制度对西周乐舞文化创作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周王权统治背景下的礼乐制度对西周乐舞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西周礼乐制度的背景和内容入手,对礼乐制度对西周乐舞文化创作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宫廷乐舞的正式确立源自西周礼乐制度的形成。唐朝宫廷乐舞在种类、式样、分类、技巧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以往历代王朝,宫廷乐舞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和"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设立了专门的礼乐机构,开展了精心的礼乐培养,使这个时期的舞蹈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其核心在于维护上下尊卑、富贵贫贱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5.
郭店儒简作为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思想文献的档案汇编,其中丰富的礼乐思想上接孔学,下启孟学,是继周代制度层面建构之后新一轮的礼乐同构。所谓礼乐同构是指礼乐在源流、功能、旨归上一致,礼乐相统一,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同一,这是它们"求同"的一面;然而两者毕竟还有差异,使得各自成其为礼、乐,即"存异"的一面,二者"求同存异",可"相须而用"。  相似文献   

6.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深入研究礼乐,先后作《十意》、《礼乐志》等,对东汉及其之前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推广了儒家的经学,对于西汉时期以来礼乐主张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礼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鸿姝 《兰台世界》2014,(1):146-147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深入研究礼乐,先后作《十意》、《礼乐志》等,对东汉及其之前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推广了儒家的经学,对于西汉时期以来礼乐主张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礼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韩休墓乐舞壁画自出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其乐舞演出类型,学界说法不一。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和相关的乐舞壁画,对韩休墓乐舞图像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壁画演出内容并非胡旋舞或《踏摇娘》。该乐舞图像将传统的"长袖舞"和异域"胡腾舞"置于同一画面,反映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域外乐舞演出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过渡,折射出唐代社会对外域及本土乐舞艺术接纳方式的转变,释放出盛唐之后乐舞深度变革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西周礼乐文明昌盛,乐官制度内容丰富,乐官听音知律、祭祀登歌,既主持礼乐活动,又负责音乐的声教传播,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色之一。陶唐氏部落从东方迁入晋南后,实现了东方文化因素与中原文化因素之间的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大体齐备的礼乐制度原型,也标志着晋南地区跨入了早期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王权的集中,青铜乐器逐渐成为王室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除此之外先秦青铜乐器也彰显出夏商周三代中国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为现代人研究夏商周三代中国礼乐制度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礼乐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便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以及夫权、神权。史料记载,东周统治后期"礼崩乐坏",周公在平定动乱,建立起新的国家——西周之后,为了确保周王朝的千秋统治,积极地开展了"制礼作乐"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色之一.陶唐氏部落从东方迁入晋南后,实现了东方文化因素与中原文化因素之间的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大体齐备的礼乐制度原型,也标志着晋南地区跨入了早期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张弘  李生贵 《兰台世界》2015,(6):105-106
明初,朱元璋以复兴三朝礼乐为己任,先后设立了太常寺、教坊司以及钟鼓司等机构。明中后期,以宦官为首的钟鼓司成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由此,以雅乐为代表的礼乐开始走向衰落,而以戏曲为代表的俗乐在明宫廷中盛行。  相似文献   

16.
周代的礼乐制度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直到西周中期的穆王时代才逐渐完备成熟起来。本文重点探讨《诗经》保存西周时期的颂公之歌,以期为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之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先秦青铜礼器中,壶形器都带有纹饰和铭文,它们展示了先秦艺术风尚,也反映了先秦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状况和礼乐制度等。研究青铜"壶"形器纹饰和铭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宗教背景等。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学派"礼乐并重"的教育观,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礼乐并重"教育观的具体内容,并从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思想以及音乐教育方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对音乐教育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礼制乐,以德服人"是礼乐文明时期倡导的主要观念,就礼乐文明来说,它为日后的仁德思想拓展了进步空间,塑造了以理服人的教育体制,让行乐礼仪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20.
钱穆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诚哉斯言.<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提出礼乐的功能是:"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代饮食礼,蕴涵了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追求和谐之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