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儒家伦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与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现象“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 ,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儒家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因此 ,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 ,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以礼制形态表现出的一整套古…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 ,焦循是以仁与礼作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 ,两者统一 ,融为一体 ,组成社会的人伦关系 ,从而形成了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分明的等级秩序 ,又具有相互和谐、人与人爱的伦理模式。而这种模式虽有重建天人之学的愿望 ,但焦循在其论证过程中仍以易学的“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为指归 ,这说明焦循是通过易学来阐发他的道德理想的。  相似文献   

3.
1907年斗月24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二日),江苏怵阳县上马台村徐嘉的儿媳胡仿兰被公婆逼迫。服毒身亡。这一旧时家庭中并不罕见的悲剧,在当年经由报刊披露,却成为公众关注的大事件。多种力量作用其间,使此案远远超越了虐杀儿媳的简单释义,而可以作为解析晚清社会──文化的一个经典案例,详加研读。 由新闻到案件 古代儒家标举的“忠孝”观念,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宣说,早已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深入民间。极而言之,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一流传久远的训条,表明君、父握有决定臣、子生死的…  相似文献   

4.
汪文学 《寻根》2005,(5):28-35
中国古人理想的夫妇之道,是相敬如宾,情如兄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家又特别强调夫妇间的等级秩序,讲夫为妻纲,妇敬顺夫,而于夫敬妇一面,则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论。理论上的特别提倡和反复申说,正是缘于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或者说,理论上的反复强调,往往是基于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种与理想状态相违背的事实,这种事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男人“惧内”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将从重新检讨男尊女卑观念入手,对男子“惧内”之事实、根源及其后果,作深入的述论,以明夫妇关系中被人们忽略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7.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8.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9.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10.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赐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尊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秩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到封建社会结束,女性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于男性,“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人类男性中心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漫长的以等级为秩序准则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卑微与低贱在三大基本伦常之──“夫为妻纲”的规范之下愈益强化。这一突出的历史文化现象深厚地积淀在汉语言文字中,而古代女性侮称又是汉语中性别歧视景观的聚焦点,其内涵和形式皆与性别歧视有关。一、女性侮称的所指类聚女性侮称指含有贬抑、戏谑、讥讽、鄙视等附加意义的女性称谓。我国古代女性侮称的所指具有高度的聚合性,这是男性社会贬抑指向的集…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礼器”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其范围涵盖“五礼”系统的各个方面。“礼器”是“礼”的物质外壳,其性质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品。“礼”的内涵在三代时期历经多次变迁,因此“礼器”的概念范畴也可分为数个不同阶段。常见的出土器物多为高等级贵族的随葬器,其虽与当时的“礼器”类似,但形制不能完全等同。器物学和三礼文献之间的认知差异,对相关领域研究造成诸多干扰。现行的古器物分类系统承袭自金石学,注重器物的外型及功能,但无法体现出“行礼之器”的使用场景和各类“组合礼器”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礼”所强调的尊卑等级。这种分类逻辑导致“礼器”逐渐失去了“礼”的生成背景,仅见“器”而不见“礼”。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刚 《中华文化论坛》2008,1(1):109-112
孔子将原初囿于家庭伦理的“亲亲”扩展为人我关系“亲人”的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类比社会伦理,但孝、悌为本的仁爱原则,由于家庭关系与非血缘的人我关系有异质差异,因此并不能对等和普遍化为社会伦理,这使得孔子还需从其它来源为仁爱原则寻找依据;墨子以地缘为基本社会关系,不再以特定伦理为社会伦理提供依据,试图从人自身追寻社会伦理确立的道德根源。孔子与墨子伦理思维变化的意义是:一、人性问题逐渐凸显。二、血缘宗亲伦理对日趋地缘制的社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5.
阴阳概念和两性关系溯源闵家胤“阴”、“阳”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阴、阳开始染上了哲学色彩。《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一年发生一次日食,大夫梓慎解释说:日食发生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时节不会有灾,“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意...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原”在这里作推究解。在这三篇文章里,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7.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元皇大帝,民间奉为天上掌管文化教育的尊神。道教将民间信仰的“文昌”与四川地方大神“梓潼张亚子”合而为一,文昌帝君即张亚子。(明史·礼志)说:“道家谓,帝(玉皇)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间禄籍。”道教有《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文昌大洞仙经》等道经。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是文昌《阴鸳文》。《阴骘文》以通俗的语言,阐发了道教的理想和追求,即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年无水旱之灾,人无伤病之忧。《阴骘文》浅显易懂,深为老百姓接受。数百年来,梓潼…  相似文献   

18.
一、《六德》中的孝道观郭店楚简中的《六德》篇,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早期儒家佚籍,其中有些思想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应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简文,《六德》篇的内容可分三章。第一章(从一号简至二六号简的上部),简文的大意是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六位";此六位各有其职,称为"六职";六职又  相似文献   

19.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20.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