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加速形成一种契机,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 ,而且还表现在他的诗歌理论方面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其取得的诗歌理论成就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文学与音乐兼善的唐代士大夫,他的古琴诗不仅展现了当时音乐的发展状况,还反映了中唐时期作者先进的文艺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流变。由于古琴音乐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白居易的古琴诗折射了他的文学思想与音乐思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从携琴以入世的功利主义思想到抱琴以退隐的超功利主义思想的转变,而这一点也是中唐时期文人思想转变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文学史家历来把他与李白、杜甫并称,称为唐代的三大诗人。从诗人的学识、人品、进步思想、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一生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上看,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在对白居易的研究中,大都着重于他中举做官到贬江州司马之前一段时期。的确,这一段时期无论从政治活动上还是从文学创作上说,都是诗人的黄金时期,是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然而对于诗人的青少年时代(出生到中举以前)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诗歌在宋代很受欢迎。宋初的香山体诗人群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大流派。香山体诗人对白诗的学习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摹仿,而是在接受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他们对白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通俗平易这一诗风的学习,创新主要表现在内容、语言、以及一些表现技巧等方面。尤其是其中的王禹偁,他在宋初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学习白居易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语言都有一定的突破。王禹偁由学白进而学杜,开有宋一代学习杜甫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此外,白居易知足保和的心态与其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信奉的佛道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从早年结缘杭州到暮年主政杭州,再到晚年念念不忘杭州,白居易的一生总是与杭州有着太多的缘分.勤政是白居易一生的美好愿望,而杭州本就是乐天的梦想之地.他在这块梦想之地积极有为,勤恤人庶,体现了一个儒者的济世情怀.通过对白居易在杭州及以后所写的有关杭州的诗文作品,探讨其在杭州的官宦生涯,以此揭示他与杭州的这段不了情,从而进一步凸显他勤政、爱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其诗文创作数量居唐人之冠 ;思想错综复杂 ,儒释道杂糅。本文以元和十年 (815 )白氏含冤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结合其行年仕历 ,对他的思想从前期激进的民本主义到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的转变 ,及其相应地在政治上和文学实践中的表现 ,作了概略而扼要地评述。这对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白氏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对疾病的体认深刻,其诗歌中的疾病种类多样;除涉及各种生理疾病外,也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隐喻。疾病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人的创作心态及其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白诗中的疾病隐喻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社会思想。白氏大量写作疾病诗有自身多病、注重养生、关心民疾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既深于诗文,又雅擅丹青,妙解音律,故所作诗章,多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文章通过从构图、色彩、用韵等绘画与音乐角度的深入考察,有力地证明了白居易的诗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的鲜明特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俗才子,白居易得享大名,且为风雅所系,其一生行事大率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白氏诗歌中“小蛮”一词,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蛮”概指艳丽殊俗、细腰纤纤、能歌善舞之域外乐舞人。白居易以“小蛮”名其侍姬,实际上彰显了当时崇尚外来歌舞、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代对外来文化之汲取,兼收并蓄,遂培植于本土文化,从而形成新文化繁盛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从宋代诗话这一宏观视野来看,白居易接受群体庞大而复杂,接受状况全面而具体。传统的伦理批评与宋代崇德尚贤的社会风尚使白居易的品格赢得各阶层的尊重。君主的嘉奖、批评家的赞誉、藏书家的传布、文人群体的追贤、民众的敬爱等,共同营造了浓郁的接受氛围。文人群体的影响接受论、不同阶层的文本接受论、道德及文学批评论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白居易接受体系。此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地域性,反映出社会文风改革、政治教化、怡情悦性的多重需求,显示出宋人的思辨精神和理性批判,转法华而不为法华转,最终塑成一种新型内省人格和平民气质,召唤着后世的接受与再批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略论述了白居易的三峡诗的艺术特色,它对全面认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些诗歌中有关旅游的诗也非常典型地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旅游特色。而在这些浩繁的旅游诗歌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伟大诗人的诗歌也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以他们三人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对旅游的理解和认识与今天有所差别,但范围更广泛。他们的旅游赏观对象丰富多彩,所折射出的旅游情怀也多样真切,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