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遗传育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基础解析及其遗传改良技术的创建驱动了我国水产种业的蓬勃发展。在分析我国鱼类遗传育种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以银鲫、草鱼和黄河鲤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全基因组解析,性别控制、抗病、耐低氧、饲料高效利用等分子模块解析,以及高产抗病异育银鲫新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由此探讨了在集约化和生态化养殖趋势下未来鱼类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命的领域中逐渐的实现了遗传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于林木的育种其根本的任务就是选育以及繁育林木优良繁殖材料,本文对于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的介绍,是通过在生物技术的科学发展中,具体的将林木遗传标记以及对于生物基因工程进行了解,通过分析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的特点,在与常规的林木育种进行分析之后,了解了新技术的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4.
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是保证我国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我国牧草育种起步晚,工作进程十分缓慢,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品种。由于牧草一般具有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多倍体遗传、近交退化等特性,很难解析其重要农艺性状,导致牧草育种技术还停留在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分子设计育种是加快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好手段,但目前尚缺乏适用于牧草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抢占牧草分子育种先机,中国科学院布局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攻克"牧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这一"卡脖子"技术,发展基于分子设计理念的牧草育种新技术,实现从传统育种到定向分子育种的跨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2014年,突破性油料育种攻关团队围绕品种选育、材料创制、制种技术和配套技术四个关键,经过持续多年的协同攻关,初步构建了油菜育种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一是突破性油菜新品种选育。育成较对照增产或增油10%以上的"德民油5号、德名油1号、中绵油783"等突破性品种6个,育成含油率大于45%的高油品种"川杂NH1219",申请或获得新品种权保护7项。攻关组育成油菜品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1542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7亿元。二是优质油菜种质资源利用。育成通过田间技术鉴定的亲本材料10份,首次育成保持率为98%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相似文献   

6.
王娅娜 《科技风》2023,(29):167-169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适合推广的畜禽品种是现代化畜禽养殖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对乡村养殖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文章对现代化畜禽养殖业中动物遗传育种展开杂种优势研究,首先阐述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再从杂交个体等位基因差异表达产生杂种优势、杂种与双亲间基因的差异表达产生杂种优势、印记基因正确表达影响产生杂种优势、杂交品系DNA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产生杂种优势四方面说明动物遗传育种的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最后提出四种动物遗传育种的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包括遗传距离法、群间方差与群内方差之比、配合力法和分子标记法,旨在为乡村畜禽养殖业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40多年来,我在水稻遗传育种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遗传资源60年代初协助了颖教授主持组织中国水稻品种光温反应的全国协作试验,用生态学观点研究我国各稻区不同纬度、海拔、季节分布的代表地方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进行了水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9.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传改良是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推动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了常规育种技术的严重制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知识和技术的分子设计育种是克服常规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水稻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获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中科院拟系统开展水稻和小麦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建立和完善多基因组装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遗传改良向品种分子设计的跨越,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效、抗病虫、耐逆和稳产性状的水稻和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构建农林高等院校《林木遗传育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农村高等院校林木遗传和育种两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林木遗传学和林木育种学是林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基础主干课程,几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整合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学科水平上统一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泰为 《金秋科苑》2012,(14):49-49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 那么,太空育种的原理和过程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3.
刘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4+159-4,159
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是指将双链RNA即(dsRNA)导入生物或细胞内,引起与其同源的mRNA特异性降解,因而抑制其相应基因表达的过程。它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强等特点。本文从RNAi的发现、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RNAi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冬青稞育种项目进展与“十二五”育种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一五”冬青稞育种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育种目标,扩大亲本来源,新配杂交组合,筛选积累优异品系和杂交后代材料,提交审定和审定的品种有4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万多亩,为十二五冬青稞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他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四十多年来,领导和主持的油菜科研共育成14个油菜品种,育成品种推广面积2.2亿亩,增产油菜籽53.5亿公斤,新增产值136.4亿元。在建立杂交油菜品种选育、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种子纯度鉴定、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的科学体系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专家档案潘学彪194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1月原江苏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曾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现任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中的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负责人,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种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8.
谢华安院士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研创育种新技术,育成明恢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其持续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但是尚不能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其中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将多学科相结合,实现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多模块优化组装,对未来的玉米育种事业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综述了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