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修辞性喻指批评理论是美国黑人文学理论重要流派之一.喻指在研究黑人文本话语时,从非洲民间神化形象的话语入手,分析黑人土语的表象特征,从语言本身来阐释美国黑人文学的表述特性,构建了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框架,使美国非裔摆脱了欧洲白人中心论的影响,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媛媛 《考试周刊》2012,(35):28-29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诗人之一。作为哈莱姆桂冠诗人,休斯的诗歌渗透着他对黑人的深厚感情。《疲惫的布鲁斯》作为休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其艺术创新体现在他将美国黑人音乐形式及方言巧妙地融入诗歌创作中。本文围绕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对休斯诗歌《疲惫的布鲁斯》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休斯诗歌所展现的艺术价值,并且更深刻地体会休斯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对黑人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兰斯顿·休斯:黑人文化的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灵魂人物之一。休斯主张黑人文学保持黑人特色,最终达到与主流文化的平等,他的诗歌引入黑人方言与音乐,首开“美国黑人诗歌”的先河。休斯对美国文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是美国非裔文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将时间意象注入性别维度,强调时间是变化的时间和审美经验的时间,潜在于语言和文本之中表现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立足于美国黑人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通过对《秀拉》的文本解读来阐释黑人女性身份建构过程中所具有的流动性与族群社会性特质,进而思考整个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流散"与"回归"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裔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的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意象对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态深有影响。自然有疗救、慰藉、庇护等作用,是黑人精神的栖居之所。莫里森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灵性,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是位才华横溢的黑人作家,精通多种文体的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休斯诗歌的主旋律与诗歌思想的灵魂表现在对黑人民族的自豪感、对黑人文化的关注和对种族歧视的谴责。在这一主旋律下,他诗歌中的文化意识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体现出了从探索美国黑人身份、发起民族斗争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欧阳乐 《海外英语》2013,(5X):198-202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文坛巨匠,作为一位桂冠诗人,他写了很多反映黑人工人阶级的诗歌并为自己的黑人身份而感到自豪。对于黑人女性问题,休斯同样十分关注,他为此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在他的诗歌里,休斯不仅表达了对美国种族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对黑人女性给予了深深的同情。通过对休斯40年代的诗歌中黑人女性问题的探究可以得出其艺术视角的回归,反映了其艺术日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8.
黄超楠 《考试周刊》2013,(32):21-22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自然意象中,水、花、果实等意象具有反复出现的关键性意象特点,因此对这3类意象的理解是从宏观角度把握迪金森诗歌各类自然意象深层含义的关键。本文探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群,旨在为全面深入理解诗歌意象提供一个背景与路径。利用这种方式加强了各种意象之间的联系,这样读者在理解诗歌意象时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各类意象的深层含义,从而拓展理解诗歌创作的视阈,提升对诗歌理解的精神高度,深刻认识迪金森诗歌与西方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关注黑人文化,充满民族自豪感,谴责种族歧视,是兰斯顿·休斯诗歌的主旋律及其思想的灵魂.在这一主旋律下,他的诗歌体现出从强调一元民族意识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社会观的变化过程.其前期偏重于反映他鲜明的黑人民族意识,后期则更多地探索了黑人与白人民族文化融合的途径,凸显出他多元的文化观与社会观,并能融民族意识与多元文化观、社会观于一体.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他对美国黑人处境认识的日益深刻以及美国黑人对实现民族平等、自由呼声的日益高涨.休斯诗歌超越了黑人作家的创作传统,其主题对后世黑人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表现非裔种族与性别问题、权力与欲望关系时将食物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翁黑人女孩佩科拉疯癫过程充满丰富又颇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意象。这些交织着欲望与权力的食物话语揭示了非裔女性在父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下"自我"严重扭曲异化的现状以及非裔女性长久压抑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注重运用意象,尤其是唐代诗歌。出现在唐诗中的一些形象几乎都有较其表象本身远为丰富而又相对固定的含义。诗人创作中对意象的选择也不仅仅属于纯粹的个人行为,其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意象本身就是在文化传统的作用下,经历代诗人自觉或不...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黑人文化以及黑人身份的转变,并将黑人元素和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而作为接受西方主流文学熏陶的黑人作家,她也通过互文意义上的杂糅,糅合了西方经典文本,(如古希腊神话)以揭示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困惑和转换。其作品中对黑人传统文化因素如飞翔神话、黑人布鲁斯的运用,让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场域中重新构建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重要意象——树,长期以来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借助这一意象关注了非洲文化在美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的命运,使得黑人文化在奴隶制下的创伤、黑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黑人文化对黑人子民的召唤和黑人对非洲文化的向往与回归都在树这一意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路易斯.盖茨结合对非裔美国民间传统的考察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分析方法的借用创建了喻指理论,非裔美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和自我发展性在盖茨的喻指理论的分析下得到了完善的体现。喻指理论批判白人中心论对非裔美国文学的消极影响,提供了研究非裔美国文学的新视点。理解喻指就是打开了通向非裔美国文学意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7.
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刻画了三类黑人男性形象,即极力模仿白人的黑人男性;心理、人格极度扭曲的黑人男性;逃避现实来自我放逐的黑人男性。通过在文化冲击背景下他们不同的命运,莫里森意在提出:在白人文化之上的社会氛围中,非裔美国人要勇于接受、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黑人民族一味的盲从所谓的主流白人文化,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非裔美国人在自我放逐中迷失,垮掉从而消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暴风雨》和《妈妈.戴》两部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形象及主题呈现出互文关系,但当代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在欣赏莎士比亚作品的同时,结合了黑人自身传统对其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改写,注重书写自己的故事。通过改写《暴风雨》,内勒在互文关系中寻找以黑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和以白人为主人公作品的不同,更是在探寻非裔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差异,为黑人文学开拓了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9.
契斯纳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主流社会重要的黑人作家。在“地方色彩”标签下,他的《巫女》取材于当地传统,采用框架故事的叙事模式,“真实”地呈现了内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的生活画卷。更为重要的是,作家把黑人文化与宗教根植其作品之中,通过使用黑人方言讲述的故事,揭露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再现奴隶制历史,展现巫术的魅力以及“天人合一”的黑人文化传统。将黑人文化元素融入地方主义书写是契斯纳特的独创与超越,为美国非裔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讨小说《家族》中白人忧郁是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即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体现的源于种族主义的白人忧郁如何颠覆非裔美国人主体性和黑人自我的存在,以及黑人为反抗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的颠覆所出现的忧郁如何保证黑人自我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