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命运起伏和悲惨结局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爱斯梅拉达一直处于救与得救的关系中,因而她也一直生活在幸与不幸的命运之中。这种幸与不幸的命运纠缠与宗教密切关联,她最终被送上绞刑架的悲惨结局,其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宗教的代表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最终的毁灭,也体现了作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巴黎圣母院》是大文豪雨果的优秀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位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教权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吉普赛自由、真善美、抗争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纯粹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圣洁形象,以及外丑内美的卡西莫多,成为法国小说中独一无二的灵魂丰碑。本文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进行深入发掘,并对雨果的审美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感受与认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释英雄崇拜与英雄原型之间的关系,揭示英雄崇拜的心理根源。进而通过对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的交往的分析,说明不受理性控制的英雄原型在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爱斯梅拉达一系列行为的分析,证明造成爱斯梅拉达悲剧命运的内因是心理的极端不成熟。由此展现"内外皆美"的爱斯梅拉达性格中的美丑(善恶)两面,以求对爱斯梅拉达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还一个公正给克洛德刘向宏《巴黎圣母院》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巨著,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典型.其中的克洛德·孚洛诺一直被当作罪恶淫邪的封建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出现在文学评论中,他作为爱斯梅拉达的陪衬,揭示作品“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照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卡莫西多、爱斯梅拉达、克洛德、弗比斯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真实的人性,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这部小说不仅在艺术价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还在思想上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中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浪漫主义的杰作《巴黎圣母院》。苏教版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与课文部分相关的情节是: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笞刑。  相似文献   

9.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它充满了对于中世纪社会背景下奇人、奇事、奇情、奇景的描绘,堪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奇书。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开篇便渲染了一幅巴黎圣母院前狂热的人群欢度宗教节日的喧嚣画面,五光十色的场景戏剧性地渐渐铺陈开来,衍展成一个撼人心魄的悲剧故事: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山羊加利在街头卖艺为生。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对她动了欲念,夜晚指使自己的养子、奇丑无比的教堂敲钟人卡西莫…  相似文献   

10.
我很难说清读完《巴黎圣母院》时心中所受到的震撼。仿佛是一个足不出户、天真无知的小姐,突然知道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无奈悲凉,知道了生活的复杂与残酷。我不知道《巴黎圣母院》里究竟描写了多少个一生都是悲剧的人,他们在现实中翻滚、受煎熬,却得不到解脱,只能日复一日地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一生之所以是悲剧,不仅是因为她凄惨的身世,更因为她用整个生命去爱一个玩弄她感情的人——弗比斯,并且,一桩桩毫无征兆就突然来临的痛苦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到她身上。她一面接受伽西莫多的关爱与奉献,一面又不得不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克洛德·孚罗洛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之一,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似乎已有定论。不少教科书给这个人物性格的定论都是单一的否定,如“道貌岸然,心如蛇蝎的教会上层分子”、“淫邪虚伪、凶残的化身”、“十分卑劣肮脏的色情狂”等等。用阶级的观点看,作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的克洛德确实是一个宗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对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的追逐和迫害,暴露了教会的虚伪和凶残,体现了他性格中丑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克洛德绝不是一个性格单一的标签化人物,他是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着力塑造的一个性格二重性人物的典型。雨…  相似文献   

12.
《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同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巨著,分别代表雨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巴黎圣母院》生动刻画了以爱丝梅拉达为首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宗教与王权统治下的法国黑暗社会及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并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揭示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探求了爱丝梅拉达等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悲惨世界》中,作者为被压迫人民寻求解放途径,即奋起反抗,反对残酷压迫,并在宗教指引下,人性复归,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爱情、社会重新塑造,在悲惨的大世界中,铸造了一个爱情幸福、宗教博爱、社会和谐的理想堡垒,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爱情、社会的美好期望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内容讲述伽西莫多因参与劫持爱斯梅拉达而被示众鞭笞,受到众人的百般辱骂和取笑,而在他干渴难耐、求助无望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上去给他水喝。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4.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42
苏教版高中《语》(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相似文献   

15.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雨果对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力图做到美丑对照、内外互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爱斯梅拉达这个形象也体现了作者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内外有别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克洛德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常常有这样的核心语句:"副教主的外表何等令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是多么邪恶毒辣","他本质上是一个纵欲主义者,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追求是一种‘罪恶的情欲’","作者虽然通过他揭露了教会的虚伪本质,但将他写成一个牺牲者是为他开脱罪责",等等。于是,我们通常会认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  相似文献   

18.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杰出作品,在作品中人物性格独特,甚至可以用"奇异"来概括。特别是对照手法的运用更凸显了这些特征。围绕爱斯梅拉达和她身边三个男人的不同爱情观展开,这三个男人有的可恨,有的可悲,有的可敬,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爱情观的正确树立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早已熟知的一部世界名著。百多年来,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剧故事震撼着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读者。爱情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爱情,文学就少了一半的光辉。这部作品围绕着女主角艾斯梅拉达和她身边的四个男人之间的爱展开,在这些男人对艾斯梅拉达的爱中,有的懦弱,有的可恨,有的可悲,有的可敬,较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实,“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个题目,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首先,这个题目突出了伽西莫多的人性世界。伽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被吉卜赛人偷偷地拿他换了雷姆地方一个妇女的小女儿。后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