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书写人物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苦难,描绘苦难状态下人们扭曲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善良消弭苦难的生活本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救赎意识。小说中的苦难叙事,是对于生命的同情和思考,也是对那一时期人性的成长与反思,更是对人类灵魂救赎之路的追问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兼论教育学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用处和价值已有多种认识与理解,但由于缺少整体的人类这一标杆,而缺失了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与之相比,相关学科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人类幸福联系在一起,并因此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具体体现为: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者存在方式的教育学;是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造新的生活意义的教育学;是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的教育学。要实现教育学的价值,必须回答教育学视野中的"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以教育学的方式追寻和获得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在鬼子的笔下,苦难与困境是人类生存的底色,但苦难不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而表现在荒诞与困顿中人类的行走姿态,探讨苦难的根源,追问和寻求苦难生存中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形式才是他的本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广泛和复杂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一生的诗作有900多首,其中与自然有关的就多达100多首。哈代笔下的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受制于生存竞争法则。它们也生长在冷酷无情的环境里,和人类一样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哈代描述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他对自然的关注源于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二战的反思延续了几十年,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这一人类灾难的无限痛悔。《安妮日记》能够在众多的文字资料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她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窥视二战这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重的战争,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莫言和余华都擅长苦难叙事,但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却不同。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莫言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日益困惑浮躁的时代,史铁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在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苦难和挫折,以此超脱苦难;在追求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来寻找人生的美丽,发掘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当今日益失去审美能力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提醒。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日益困惑浮躁的时代,史铁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在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苦难和挫折,以此超脱苦难;在追求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来寻找人生的美丽,发掘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当今日益失去审美能力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提醒。  相似文献   

12.
余华作为蜚声国际的先锋派小说家,凭借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以解剖刀似的犀利、冷峻目光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其代表作《活着》充满着悲悯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余华通过描述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即与他相关的四代人的悲剧命运,展示普通老百姓充满苦难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说起战争,人们总会自然地想起硝烟中隆隆的炮声与苦难。诚然,战争带给人类的是毁灭性打击,留给人类的是永远痛苦的记忆,因而在战争苦难中的希望就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没有苦难、没有贫穷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我的心中,则希望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能与人类共享这片土地。”因为这是一根  相似文献   

16.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 ,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这一主题在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 ,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17.
《日夜书》由知青时代的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生活两部分构成。知青生活的苦难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呈现,充满了苦涩与温情;知青当下的生活则以显性的方式呈现,透露出全面溃败的迹象。小说寄寓着韩少功对文革时代与当下社会这两个时代关系的思考,对知青个体命运的思考,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彰显着韩少功试图用传统笔法和意趣来表现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日夜书》由知青时代的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生活两部分构成。知青生活的苦难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呈现,充满了苦涩与温情;知青当下的生活则以显性的方式呈现,透露出全面溃败的迹象。小说寄寓着韩少功对文革时代与当下社会这两个时代关系的思考,对知青个体命运的思考,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彰显着韩少功试图用传统笔法和意趣来表现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生活的苦难史、情感的伤痛史,路遥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从小便受着这悲苦吟唱的濡染,加之自己过往的独特身世,他的作品总是以苦难、出走、爱情为主题,真切地刻画了陕北农民在苦难生活下饱受煎熬的灵魂,深情礼赞了陕北青年抗争苦难的悲壮与崇高,同时倾心讴歌了他们纯洁、热烈而无私的爱情。  相似文献   

20.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