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崛起、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海外传播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潘文国认为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厚重传统,这一特色翻译理论必须以"文章之学"为基础,故名之曰"文章学翻译学"。潘氏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继承文章学研究传统,执"信达雅"之说为"道",并以"义、体、气"之"三合"指导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这一"道器并重"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有助于深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路子"。  相似文献   

2.
《翻译哲学导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的阴阳之道观》以"阴阳之道"为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哲学及翻译思想,通过展现中华文化原初性思维模式与海氏哲学基本思路的契合,创造性地将儒家思想引入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之中,在拓展译学研究领域的同时,探索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建构翻译哲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刊物题名为《中国翻译》,根据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推断,《中国翻译》即《中国翻译学》,《中国翻译学》是中国的翻译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分程度差异和花样差异。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翻译学之间的差异是花样差异,不是程度差异,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国译论家不要自卑,要继承前人遗产,吸收国外精华,理论联系实践,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翻译学》。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51):49-50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一部作品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红学。同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小至某语言现象研究,大至翻译版本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研究等。本文将李志华的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借此发现方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五、六年前发生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与大调查,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时至今日,若以理性的思维,从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角度予以反思,其讨论内容虽存异议,但《红与黑》汉译大讨论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当时参与者所讨论的内容,而在于事件本身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在这一事件中,翻译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大调查、特别是搜集读者反馈意见的数量较为成功,同时引发了译界对我国译学观念滞后及原因的深层思考,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翻译问题,提高翻译研究档次,缩小中西译学研究之间的差距,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严谨的翻译理论家队伍,尽快确立中国翻译界的理论意识,并切实有效地搞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系统观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译者责任、适应选择以及译有所为三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予以阐释.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源于责任作出适应选择,最终达成"译有所为"这一过程.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野研究中华杰出译者的中华典籍外译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詹姆斯.霍姆斯的一篇划时代献《翻译学的名与实》着重探讨了学科,性质,范围等内容,被西方翻译界认为是学科的创建宣言,该献同时也被看作是描写译学的开山之作。这里简要介绍霍氏译学框架结构.旨在分析了解霍氏描写翻译的特点及其对翻译学科建设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归结论是基于对传统译论和翻译研究"文化派"(即描述翻译学)的批评和反思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对"文化派"的批评和怀疑在我国译界很具代表性。《翻译学归结论》一书对"文化派"存在一些误解。本文认为,"文化派"的研究是描述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是翻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詹姆斯·霍姆斯早在1972年便在其划时代的文献《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对翻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相当详细的构想,在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科的结构框架。该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的创建宣言”。本文将简要介绍霍姆斯的译学框架结构,并分析其对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与有志于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学者商榷探讨,共同致力于中同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张琪 《考试周刊》2009,(27):47-48
对典籍英译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而透彻地领悟到适合中国本民族的翻译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典籍英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1-2,4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方梦之教授主编的《译学辞典》的出版,为中国翻译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对中国翻译界意义重大,但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词条收录标准不统一,以讹传讹、术语翻译错误,词条放置混乱等等。  相似文献   

19.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X):1-2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翻译学科建设是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翻译学的尝试。吕俊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文章拟从翻译研究范式的嬗变来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建立的必然性,并从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知识准备来探讨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指出,建构的翻译学符合中国当前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译学发展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