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蜂拥而来,对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如此"全球化"浪潮下,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及其在当代的生存价值如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探究中国文艺理论在当今世界的特殊境地为导入点,分析了中国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艺理论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自有特点及在西方理论思潮影响下的独立、借鏊和包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及研究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路的可为性.  相似文献   

2.
《断臂山》讲述了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尽管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但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调却都弥漫着中国的味道。李安穿过文化的隔阂,以西方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又以中国人的独特理解重现了西方的文化,而更多地,则是穿越中西差异的表层,去探索人性深处普遍的困境与憧憬。这正是李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它所谓的"人"有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抽象、孤立的自然人,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一种思想原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以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体系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光芒。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怀疑语言传递意义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使用大量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一做法与中国艺术古老命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不谋而合。用中国古代"言—象—意"理论分析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可以挖掘出造成该文本拥有开放性阐释空间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更是一次运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西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女人》组诗是翟永明公开发表的第一组诗歌,在组诗里,诗人用特有的视角思考女性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尝试寻找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试图用性别对抗的方式攻破女性自身的局限。诗人虽未彻底打破女性之"狱",但其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使《女人》组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注重"形似",是西方古代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西文古代文艺理论的一项基本主张,它是西方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艺传统,形成这一传统的根本原因是它特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共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朱宝勇 《中国教师》2009,(Z1):385-385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无论从表层结构来分析,还是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意蕴,其魅力特征都是在显性因素中通过接受者对叙述主旨的领悟来隐性表现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小说艺术都可以用"双轨"这一词来简略概括其表层形式与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中国白话文学史上第一篇开山之作的《狂人日记》则将这种双轨性因素带给作品本身的魅力和缘于文本而引发的外在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至,这也可以证明这种二元性的小说艺术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歌剧是一项具有超强感染力,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美学艺术和舞台艺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将歌剧看作璀璨的瑰宝。从歌剧诞生一直发展到现在,几经变化,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多种形式,虽然同样具有惊人的魅力,但相互之间的差异日益巨大。现在的中国歌剧已经拥有了极具民族个性的"中国特色",所在文化内涵、舞台表演、民族风韵乃至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都与西方歌剧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末,"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建设"成为理论界最热门的话题。这既是出于我国文学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迫于西方文论强势话语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要想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文学艺术发展,通过对其历史嬗变轨迹的精确"还原",揭示其蕴含的民族特质,在此基础上,借助西方文论的理论资源进行精神重构,进而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扬弃传统、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文艺思想,在对话中前进、发展的过程。它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加速于改革开放时期。对这两个时期文艺思想的引进、创新加以梳理,总结其正误得失,无疑有利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后现代的主要概念,从理论到话语,是西方文化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这一转折正好走在与非西方文化的汇通,中国、印度、伊斯兰的文艺理论都具有一种话语的特征。话语意味着一种全球性意义的理论重建。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之后,为我国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所在。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要借鉴西方的民主理论,就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可供利用的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曾作过这方面的探索,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对西方民主理论的认识,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上都出现了失误。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重新对"五四"时期在民主理念和传统文化上的认识失误进行了解读,目的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本全景式观照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高校教材。 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定位,决定了这部教材以跨世纪的高度理性地总结全部20世纪经典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内容特质。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激变的世纪,人类从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到生存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文论也形成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这一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结构和重建,成为他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本文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和"写境"等几个方面,对他的"境界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既吸纳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的西方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又根据当时的文艺实践而总结产生.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30年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20-1949年,特点是从部分观点的介绍到走向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并逐步与中国文艺实践的经验相结合,高峰是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8年,特点是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并开始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科书;第三个阶段是1978-2009年,特点是高举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旗帜.批判了左倾错误路线,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了更深入全面的工作,为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努力.这期间受到过左倾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干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可分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生态论、批评论等方面,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为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及其实践;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包括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面对并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盲点与误区。或以中国文化为边缘非主流有所忽视;或存有中国无批评理论的迷思。事实上,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并未缺席,成于公元五、六世纪之交刘勰的《文心雕龙》已建构了文学批评理论。当今面临全球化时代,正值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文化资源,会通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提供现代性的研究阐释。本文即以《红线》为例,结合《文心雕龙》六观法与西方文艺理论,从"互通性"的角度进行传统文论应用的再出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论科学化"是当代中国教学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自从人们有意或无意借用西方标准探讨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以来,存在着传统教学思想科学化和教学论研究范式科学化两种认识。从"接着讲"和"讲自己"的意义上分析,中国教学论科学化意味着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问题、西方教学理论相联结,使传统教学思想在面对当代教学问题的挑战与回应中创造性地演变、丰富和发展。为此,教学论研究者必须坚定本我立场,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展现其历史脉络,以彰显中国教学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断臂山》尽管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但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调却都弥漫着中国的味道。李安将一段美国西部牛仔间的同性之恋,处理得简约细腻,流畅含蓄,既让美国人掉泪,也让中国人动容。这部纯西方题材的作品还成功地融入了家庭元素,说明在当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完全有可能融合吸纳,相辅相成。李安穿过文化的隔阂,以西方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又以中国人的独特理解重现了西方的文化,而更多地,则是穿越中西差异的表层,去探索人性深处普遍的困境与憧憬。这正是李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蔡元 《唐山师专学报》2007,29(6):127-129
《断臂山》讲述了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尽管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但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调却都弥漫着中国的味道。李安穿过文化的隔阂,以西方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又以中国人的独特理解重现了西方的文化,而更多地,则是穿越中西差异的表层,去探索人性深处普遍的困境与憧憬。这正是李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