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伍子胥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的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的复仇故事之一。就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记录其事的典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对其矢志复仇之事进行了歌咏或演绎,使得这一故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了,更在情节增删中体现了赞美复仇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其实现复仇过程的描写中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3.
晋文公重耳是《国语》、《左传》、《史记》三部著作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位春秋霸主.其记载大体相似但同中有异:《国语》中的晋文公从善如流但缺少霸气与沉着果断的决策能力,《左传》中的晋文公从一开始就充满英雄气概,《史记》中的晋文公形象更具立体感,司马迁充分刻画了人物成长与性格发展的过程.比较研究重耳在三书中的形象差异,我们可看清作者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史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左传》和《国语》都分别加以记载。在《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等篇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所占篇幅也较大。特别是在《吴太伯世家》中,已基本叙述了伍子胥一生在吴的重要活动,诸如自楚奔吴、向公平光推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与孙武协助吴王阖庐伐楚、“鞭子王尸,以报父仇”、又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屡谏夫差不要伐齐要先灭越,以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迫令子胥自杀等。在《楚世家》中则记伍子胥先人伍举对楚王室建立的功绩,以及楚平王信费无忌谗言杀其父奢及其兄伍尚,子胥奔吴,也一笔带过伐楚简况。在《越王句践世家》中重点描述子胥看穿越王句践必报吴仇之心,提出“吴有腹心之疾”,夫差不听,反被赐死。通过以上三篇世家重点记述,使伍子胥的性格、形象以及在吴楚、吴越争霸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刻画,似乎已无必要再为他立专传了。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涉及到很多宗族复仇故事,阐述并分类归纳出相似之处,为后文分析宗族复仇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作一铺垫。针对司马迁对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加工改造,论证了司马迁是通过发表议论表明其复仇观,而且对复仇的抗争精神是予以歌颂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变》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学上的反映,其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感叹,及对复仇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深刻见解全部倾注于其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学史上,伍子胥的形象定位经历了先秦著作的智谋忠直—《史记》的烈丈夫—《越绝书》的知恩图报—《吴越春秋》的神化英雄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如何由史传发展为小说的。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是冯至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不再是伍子胥为了复仇而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复仇路上经历的苦难,而着重于他的精神成长历程.主要从伍子胥自城父至吴市的出奔经历中提取几组二元对立的因素,并由此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1.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考察《左传》和《史记》的称《诗》、引《诗》资料,并与《毛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与《毛序》所论《诗》义相同者。仅见于《左传》而不见于《史记》。又发现,《毛序》说《诗》所用史实,一部分仅见于《左传》,而不见于《史记》;一部分虽既见于《左传》也见于(史记》,但《左传》所述史实,远比《史记》翔实,甚至《毛序》说《诗》所用史实的一些关键情节,于《史记》中无见。由此认为,《毛序》不可能依据《史记》而写成,《毛序》的基本完成,不会晚至西汉偏晚和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4.
《左传》、《国语》、《史记》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文本。在对一些史事细节处理上,三本史书多有不同,反映了三本书不同的思想内涵。文章撷取三本书中与晋国史事相关的部分,通过对"骊姬之乱"中骊姬形象不同的比较分析,探究三本史书不同的创作观以及作者主观情感对书写记录的影响,从中反映三本史书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分析法,将《史记》与《左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史记》在采用《左传》的材料时,显现出以下特点:表现出司马迁独特的思想《史记》立场;兼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处理;显现出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语言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16.
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总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启。《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结束,它师承《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又下启了有汉一代的史学与文学,尤其对《史记》和汉赋影响深远。关于《战国策》对《史记》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前人论之甚少,今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网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了。  相似文献   

18.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将《史记》采用《左传》之材料分为以下几类:《史记》对《左传》的材料剪辑摘要;《史记》对《左传》的材料归纳综合;基本引用《左传》原文或采用《左传》原意;《史记》在采用《左传》材料时,适当增加了文字以体现作者意图;《史记》与《左传》主要内容一致,但在细节上存在差异;《史记》中某些用词义项或某些说法可从《左传》中找到出处、原由。  相似文献   

19.
《左传》通过较高的文学艺术手法,既塑造了伍子胥这样经典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诠释了儒家的忠孝等核心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书的主持者,他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两部书,大多采自百家传记,其内容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互相出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二书乃向采传记为之,所叙之事一仍古书原文。”今本《新序》已经不全,但就仅存十卷来看,它保存了所据古书的原貌,文字内容可补充《国语》《战国策》及《史记》的不足,也可作为校勘这些古籍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