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鲁民 《教学随笔》2013,(7):14-15,23
①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依30分为满分的标准,改作文的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了一句批语"西瓜不长在  相似文献   

2.
一天,学习了《神奇的克隆》这一课,我一直在想着:能不能克隆一个我出来?想着想着,我竟来到了一棵高大的树下面。这时,我看到一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着字,许愿果?我半信半疑地把它吃了下去,并在嘴中念到:"我希望能有另一个我出现,替我写作业、考试、挨骂……"这时候,我看见,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从漩窝里走了出来,那个人是……是另一个我。不行,我得给它起个名字,否则,搞混了怎么办?就叫张梦吧!  相似文献   

3.
又到批改语文试卷了,本次由我来批阅作文。"作文"题目是——假如你有一棵神奇的"愿望树",会做些什么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故事。题目请自拟。在阅卷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因为以前有过"编故事"的经历,一些学生看到作文题,感觉这次可以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了。乍一看,他们编出的故事十分有趣,能够很快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感叹他们想象  相似文献   

4.
还有些寒意,老师就带着我们出门了。我们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当"照相机",另一个当摄影师,要给悄悄冒出来的春天拍照。到了江边。我请搭档李远阳闭上眼睛,然后选准一棵不知名的树,"调"好"焦距",让她的眼睛(这是照相机的镜头  相似文献   

5.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依30分为满分的标准,改作文的老师给这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了一句批语“西瓜不长在树上”。  相似文献   

6.
我的声音     
这是我的第一次投稿,心里不免有一些激动。自从初中和《读与写》接触后,感觉内容很丰富。从那以后便一直有一个梦想——给《读与写》投稿。这次,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  相似文献   

7.
秋声     
耳边,仿佛又有熟悉的旋律唱响……张雨生:《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时时仰望天等待春风吹拂/但是季节不曾为我赶路/我很有耐心不与命运追逐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安安静静守着小小疆土/眼前的繁华我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张雨生,一个天才歌手,早早撒手人寰令歌迷心痛。这首《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用极其平缓忧伤的曲调给你心灵的震撼,歌曲中流露的秋的忧伤,宁静致远。正如歌中所唱:“眼前的繁华我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韩红:《天亮了》………………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天亮了/看…  相似文献   

8.
读者     
正让汉字在我们的手中尊严高贵河北唐山开滦第一中学部美美前几日,我参加由学校语文组承办的"汉字英雄大赛",颇有感触。比赛以热播的《汉字英雄》为蓝本,以默写成语、给部首写汉字为方式进行。在听写成语环节,主考官念道:"焚膏继晷。"亮题板了,一个选手写的竟然是"焚高祭鬼",整个会场爆笑……赛后,我的脑海里不时地会冒出这个被重度"毁容"的成语。每一个汉字都是被我们的先  相似文献   

9.
我的爸爸是个"超人",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但是妈妈说"超人"也会有愿望.今天,我要化身为一棵"愿望树",送给爸爸三个愿望,让我的"超人"爸爸愿望成真! 乌拉乌拉愿望实现:"工作"一会儿,陪爸爸去菜场买菜! 乌拉乌拉愿望实现:安静一会儿,和爸爸一起读一本绘本! 乌拉乌拉愿望实现:运动一会儿,跟爸爸来一场两人篮球赛!  相似文献   

10.
戴达 《教育艺术》2007,(5):48-49
历届初一新生入学后,笔者都试着让学生做"老三篇"作文:《开学来的一件事》、《我们的初中老师》以及《我与我的同桌》.与其说是让学生练笔,毋宁说是为检测他们的写作能力.结果:第一篇,有2/3以上的同学是写学校的大扫除或操场除草;第二篇,我发现,学生笔下的这些老师,简直就是同一个母体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个个都是"方方的面盘"或"漂亮的鹅蛋脸",还有"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并且都是那样地"目光炯炯有神",有区别的是有的老师还戴着一副"大眼镜",千人一面;第三篇,有80%的学生写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并且都有个"形成-破裂-恢复"的三步曲,千篇一律.真可谓"岁岁年年人(学生)不同,""年年岁岁'花'(文章)相似".学生作文简直就像学武术,一招一式都有个固定不变的套路,"程式化"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听了南通市祝禧老师执教的《水》一课,深受启发,下面做些赏析。【片段一】师:(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生:"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生:"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生:"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心惊。……  相似文献   

12.
人生当如树     
著名文化学者石文浩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生命树,童年是一棵无忧树,树上结满的是欢乐;少年是一棵月亮树,长出的是好奇与兴趣;青年是一棵多彩树,为四季描绘出多彩的景色,给生活一种芬芳,给世界一种美丽。正所谓"人生阅尽沧海事,淋漓抒尽万木情",人生当如树!  相似文献   

13.
记得幼年时伯父教我学写字,第一个字便是“人”字。我手上拿一根柴棒,不会写,在地上乱戳。伯父说:"这样写,这样写……"人"字学会了,又学别的字。伯父总是这样和蔼地教我识字。 伯父是一个不会恼怒、矮墩墩的老人。那时候村上没有学校,伯父会读《三字经》、《论语》,是三里以内惟一的识字人。年关有人央他写对联,小孩子得了病也有人找他问个单方……他从不出外做生意,老是在家种地。我每天到他屋里去耍,夏天他让我吃瓜果,冬天他给我笼火烤……晚上我跟他睡,他给我讲许多读书人中状元的故事。时间长了,门前我那一帮子赤身子伙…  相似文献   

14.
一、精心设计,营造书香氛围假如一个人是一棵阅读树,一个班级就是一片阅读树林,一个学校就是一座阅读森林。读书、写博客、发书评、交书友,都是在为自己的阅读树浇水、施肥,让阅读树生长、开花、结果。交换果实,我们会获得更多惊喜。书籍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为了让学生在一个书香飘溢、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学校的"阅读海洋馆",亮丽的色彩、漂亮的墙贴、精彩的名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说作文有什么永恒的主题,那么"树"应该算其中一个。鲁迅笔下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茅盾笔下有"白杨树",贾平凹笔下有"我的小桃树"……著名作家很少有人从不涉及树、从不关心树。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尔曼?黑塞在《树木》这篇散文中说——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可是,对于学生来说,树除了奉献——奉献出果实、阴凉、建筑材料、铅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有一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题目说的是记一次"演讲",实则是记叙了梁任公即梁启超先生的一次给清华学校学生上课时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文章给我们呈现的梁启超不是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一个"风神潇洒"、个性十足的学者、老师。梁启超的这堂课,让当时在座听课的梁  相似文献   

17.
<正>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经过,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在进行教学时,我抓住"给予"这一中心词,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受这棵"给予树"带来的魅力。一、解题入课知"给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师》2015,(Z1):181-182
<正>"创客"这个词是这两年从国外流行起来的,第一次听到是在北京市东城区三维设计教师培训班上,于是我也尝试在课上给学生介绍"创客精神",那时学生感觉既陌生又新鲜。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创客"一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了这一概念。"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坚守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作者想当一棵树,这样的想法很奇特。当了树,“不能到处疯跑,没有好吃的东西”,这并不好玩;但树能阻挡沙暴、放出氧气,给人类造福,作者乐意当棵树。当然,作者还有另外的想法,当了树“不会为人死而悲伤”,“为考不好试而挨骂”,她能永远快乐。本文旨在呼吁人类要爱树,极而言之才说想当一棵树。奇特的想法成为作文的题材,这就是其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我想当一棵为人类造福的树,想当一棵让人崇拜的树,想当一棵常青树!我多么希望我能成为一棵树啊,所以,就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太傻,心里是不是这样想:当树有什么好处?既没有荣…  相似文献   

20.
正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就是著名的杠杆原理。而我想说:"给我一个抓手,我就能让课堂成为学生生长的殿堂!"一、给教学流程一个抓手,让课堂富有效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叙事散文《柳叶儿》,为了将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在授课时设计出了一棵"缘分树":一根倒挂的柳枝,四片柳叶分别对应"结识时间""结识原因""对其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