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来西亚民间文学故事《红葱与白蒜》,是一则典型的"灰姑娘"型故事。这则民间故事在马来西亚流传甚广且流传至今,是民俗领域中经典的故事类型之一。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理论,分别从故事的组织结构,故事场景的二元对立,故事角色象征内涵的二元对立三个层次对该故事进行叙事的形态学分析,发现故事中所蕴含的马来民族及其原住民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万物有灵,相信神灵会以不同的形式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童年与成年都是构成一个人生命体验各阶段的要素,但两者受到传统时间的切割而分离,结构成了儿童与成人间二元的认知图式。《时间中的孩子》探讨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关系,并倡导两者之间的共生。文章试从"孩子"的丢失、"孩子"追寻以及"孩子"的回归,来阐明麦克尤恩如何解构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又如何构建它们之间的共生。  相似文献   

3.
二元对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在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小说《白老虎》里存在着多对二元对立,利用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作品不仅可以全面地分析其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还能够揭示故事表层内容下的深刻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李兵  吴文昭 《考试周刊》2007,15(29):40-41
《人生》的故事意义生成模式可以归结为即一个人摆动于两地。这是落后的封建人事制度与现代的发展着的民主的人事制度之间二元对立结构所致,本文进而探究出当时森严的城乡二元对立大背景下,"仁爱"、"礼仪"、"个体"、"自由"、"保守"、"启蒙"等思想文化冲突的语境,最后回归文本,分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下的文化人格,引出了对现代的文明进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伊沙被誉为解构主义诗人。伊沙诗歌《母语》存在着一种隐秘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即关于"汉语"与"英语"、中西方话语权弱与强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该架构在《母语》中占据着主导因素,并达到了最大前推化,继而其语言的审美性得到了最大的后推。对占据伊沙诗歌主导的二元对立的智性架构的挖掘,有助于读者把握伊沙诗歌的美学特征及其艺术魅力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马里奥·普佐的代表作《教父》自出版发行以来,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榜长达六十七周的时间。小说《教父》中忠诚与背叛的二元对立项、谎言与真相的二元对立项以及爱与恨的二元对立项使这部小说充满了矛盾。这些看似矛盾的二元对立项使小说《教父》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是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所著一千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各种二元对立力量的角逐。文章通过分析文中的喜悦与悲伤,强大与弱小,熟悉与陌生,生与死,善与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来表现作者对男性和婚姻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8.
用二元对立结构解析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剧本《卡里古拉》中的生与死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揭示加缪笔下的"荒谬"本质。阐释荒谬的本质是非理性在人与世界之间的显现。生与死对立存在的前提下,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对立及其所导致的个人理性与世界非理性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到十九号房间》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于1963年发表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采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从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到女主人公的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灵,到他们生活的大房子与弗雷德的十九号房间,这些二元对立项帮助作者表达及深化了主题,并且赋予文本深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唐霞  王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3-105
扁形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是英国小说美学家E.M.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圣经中该隐与亚伯即属于扁形人物,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只有少数一两种固定性格特征的人物,而与之对应的术语是"圆形人物"。在一个复杂的小说中,扁形人物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与圆形人物相结合。只有在二元对立的关照下,扁形人物才有存在的价值。该隐与亚伯就是二元对立关照下扁形人物塑造的典范,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揭示人物尤其是扁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露并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王度庐的《鹤惊昆仑》都写身怀血仇的少年,通过"复仇—消解复仇"而成长为一代大侠的故事。尽管金庸成就更高,但是他与前辈作家在观念和美学追求方面都存在性质相同、相似之处。因此,把后者"定性"为"民国旧派"是一个不准确、不科学的概念。应以"多元共生"的现代文学史观取代二元对立的"斗争史观"。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5-148
对被广泛接受的《蝇王》的"人性恶"的主题提出了质疑。首先是对"人性恶"主题普适性的怀疑;第二,注意到了往往被忽视和排斥的外在因素,认为即便在二元对立框架之下"人性恶"也并非唯一答案。最后在对文本内部的种种相矛盾的因素分析之后,认为戈尔丁构筑的在全篇小说中占基础地位的二元对立的格局不但无法推演出"人性恶"主题,而且二元对立格局必然颠覆、崩溃。在打破二元对立格局这个牢笼之后,《蝇王》的主题将被引向一个开放多元的空间,其文学价值更将被重新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15.
宗亚琴 《文教资料》2012,(13):19-20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矛盾对立因素并置,但是伍尔夫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和谐。本文从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点切入,探讨伍尔夫对二元和谐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对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挖掘人物角色的二元对立的实质。分析表明,人物角色的二元对立包括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正室与妾室的对立、君与臣的对立。而隐含在表象之下的本质仍是男权与女权的对立、君权与人权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对网络小说《后宫·甄传》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挖掘人物角色的二元对立的实质。分析表明,人物角色的二元对立包括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正室与妾室的对立、君与臣的对立。而隐含在表象之下的本质仍是男权与女权的对立、君权与人权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二元对立现象广泛存在与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已成为文学批评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运用几对二元对立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本文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二元对立模式进行分析揭示二元对立是怎样成功地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渲染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评论家们对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切雷诺>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只是一个有关"善恶之争"的故事.其实,在德拉诺船长善良天真的外衣下,藏着根深蒂固的后殖民话语.<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美国与西班牙的二元对立;白人与黑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