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对于这句话,我有着切身的体会:作了充分准备去采访写作的稿子,还不如意外发现并采写的“计划外”新闻来得鲜活、生动。这种看上去好像是碰上、偶然得到的新闻,其实是作者头脑中始终绷紧捕捉新闻线索这根弦、用心观察、善于比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胡总评  唐棣 《视听纵横》2006,(4):108-110
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报道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该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是否及时准确,是否得法,是否深入到位,是否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命门。本文将对记者如何用独特的眼光发现新闻价值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9.
刘嘉 《记者摇篮》2005,(6):60-6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程海琼 《新闻窗》2006,(3):36-36
抓独家新闻,同题采访中抓不同角度,用异于同行的观点阐释事实。构想特别的策划方案——当前的新闻竞争促使记者要不断地想新招数、出新点子,或角度奇巧。引入注目;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新闻竞争中,致胜的不二法门,便是在采访和写作中须善于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3.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又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营造采访氛围,确保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14.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63-63
在很多通讯员眼里.职业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素材.可以写大题材、大人物。殊不知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同理。处处留心有新闻。新时期党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新闻工作者走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中,观察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提高观察技巧和能力.才能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从而撰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本文从明确主题、观察视角、比较艺术、善于思考等方面入手.论述提高现场观察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兵 《新闻导刊》2005,(2):23-24
新闻发现即拿到一条事件性新闻线索.怎样挖掘新闻?挖掘新闻的第一步就是采访。但目前的通病是采访不到位,导致该做大的新闻做小了、该做小的新闻做大了。前者是采访不到位挖不出新闻的分量.后者仍然是采访不到位靠给新闻注水来加重分量。有篇消息讲铁路警方破获一起倒票案.由于只采访了警方(而且采访极不深入),没有采访嫌疑人(利用住在大学校园隔壁的便利收集学生证倒票)、学生等,报道相当于警方的一个工作动态,甚至连收学生证加价倒票这个新闻眼也没有挖出。  相似文献   

17.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采访的关键在于采访对象是否具有良好的情感状态。所以,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要善于利用情感引导,创设轻松、融洽的采访氛围,让采访对象积极配合记者的提问,以提高人物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问题,提出了记者要善于运用多种采访形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启发引导,挖掘新闻思想,创造良好访问环境,对访问的思路做到心中有提纲,访问过程要循序渐进,学会挖问题,学会礼貌提问,学会各种采访技巧,达到新闻采访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20.
观察艺术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新闻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要善于观察细节,做到知微见著,才能捕捉到最富价值的新闻信息,快速挖掘出蕴含的新闻主题,确保新闻采访顺利、愉快地进行。本文在分析观察艺术概念、特点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观察艺术在新闻媒体采访中的应用技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