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丹麦哲学家哥尔加德说:“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其实。人的思维也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那些带着野性的思维如果被老师不断“驯化”。天长日久。最终也同样难以自由地翱翔。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3.
丹麦哲学家哥尔加德说:“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其实,人的思维也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那些带着野性的思维如果被老师不断地“驯化”,天长日久,也同样难以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里驰骋。  相似文献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它在最大程度上平衡了个人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义务,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促使个人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通过"法治"手段,现代国家能够有效地规范包括家族(族裔)、宗教团体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使其成员对国家产生高度认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法治"还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理想状态,也是现代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总之,只有依据"法治"原则,一个现代国家才能确保其公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国家和谐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国家观念的现代转型中,除了我们习知的民族国家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国民国家的论述,它也是当时思想界对于现代国家建构的一种理论回应。国民国家将国民确立为政治的主体,强调国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树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使传统一家一姓之私产的国家成为国民之公产;国民与国家直接的和没有中介的关联,切断了传统君权神授或天命人归的国家论所赖以存在的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之间的纽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格。但作为一种外源的、翻译的现代性,"国民国家"又在各种竞争性的阐释中没落:革命派理论家以民族吸纳和取代了国民,以民族国家取代了国民国家,以种族革命作为立国之道;改良派虽有新民以新国、铸造国民的意识,却以有机的国家、集体的国民吞噬了个体的国民,一度还以国民资格不足而误入开明专制的歧途。晚清的国民国家论述中鲜明的集体主义倾向,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中虽不难理解,但也因其不能妥善安置个体的国民在国家中的位置而难以奠定现代国家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站在一种把法律看作是一种在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立场,而非绝对地把它割裂为由国家制定或是市民社会中形成,认为法律要么只与政府或命令联系,要么只等同于人们的社会习俗及其正义绝对化。通过分析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互动作用的过程,以期寻求一种二者相互协调又相互补充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民族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公民国家的本质在于法制国家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农民革命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以说 ,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就没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从建设民族国家转向建设公民国家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农民革命在初期是一种政治动员型革命 ,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在宪法精神下 ,营造强社会、强法制的国家政治架构 ,努力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才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监督和制约作用 ,最终实现现代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复杂。把握这一关系对于制定政策至为关键。欲把握这一关系,又必须了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基本规律。现代公益组织,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其生成与西方个体主义的产生密不可分。而个体,是在西方"人"与宗教、国家、家庭等多重契约的基础上渐次剥离而生成的。此外,在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过程中,"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西方个体主义建构出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人类共同体的意涵。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即是该"社会"的新成员之一。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化使得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家的关系变得复杂,即国际非政府组织经常超越国家,但后者未必总能驯服前者。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的挑战更大:后者需要融入国际秩序,且出于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而迫切引入带有科技教育类、人道主义类、发展型等带有一定超越国家性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此同时,他们又对强烈反映西方宗教价值及意识形态的组织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抱有深深疑虑。这种张力往往让其在治理决策上陷入两难。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部分调整国家纪念日政策,在纪念日之期特别融入其他政治活动,蒋介石成为这些政治活动的主角。蒋介石还积极参与国家纪念日本身的纪念活动,将之作为"表演"的场地和舞台,凸显出其自身地位和权威。国家纪念日话语也参与了"蒋介石崇拜"的建构,随着全面抗战爆发,纪念日话语将蒋介石奉为"领袖"、"最高领袖"、"唯一领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政策调整、纪念活动、纪念话语等,与蒋介石本人形成互动,建构出"蒋介石崇拜"。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精致的哲学体系中到底隐含了哪些陷阱,也许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头省察,警惕自己一不留神跌落其中。其国家理论的神话特性,无疑奠定了作为手段的教育的方向。在建国君民的现实中,其国家理论为教育抹杀和消融个性进行了哲学辩护。  相似文献   

12.
列宁<论国家>一文围绕"什么是国家.它是怎样产生的,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对国家的态度基本上应当是怎样的"这一中心,通俗地阐释了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国家问题必须把握基本的历史联系和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国家的实质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器,要注意国家形式的多样性与国家阶级实质的关系.他在评析历史上三种类型的剥削阶级国家的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并掌握国家机器,利用国家机器去"消灭一切剥削",创造条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进而消灭国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国家观念是中国走向现代进程中影响至深至大的观念之一。辛亥前后全新的学堂建制与报刊舆论等相结合,为现代国家观念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学生在普及进程中既产生了对清末名士的景仰崇拜,也发展出另一种夷夏之辨,更影响了此群体中的思想竞逐。由此学生们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乃至感觉世界在辛亥前后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等收入陷阱"一般是指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停滞状态。这个概念于2007年被提出以后,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对"中等收入陷阱"原因的分析存在泛化的情况。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有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经历"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发展中国家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有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竞争力造成的,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达不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尽管产业结构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它能否适时升级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我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必须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从宪法角度解读国家认同有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同客体。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公民身份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国籍是现代公民的静态标准,独立自主与平等参与是其实质内涵;认同是联系公民与国家的纽带,其运行机理是国家认同的关键。认同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选择和赞同,包括自我认同、集体选择以及赞同与奉献国家三个面相。现代政治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它是区别于古代国家的现代国家和区别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国家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讲"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简要的分类解析;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则分别以英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历经了由"汉民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三次转变。究其原因,是为保全中国的领土完整,并使中国永久杜绝"民族自决"的政治后患。以现代视角视之,孙中山在各时期的民族国家理论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其最终建构"中华民族国家"的政治取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通过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角分析,指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双重建构重压过程,再到现代以来向民生国家理念嬗变的路径。这一独特的路径,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维度的嬗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征途上基于各个时期努力探索的主题,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可以区分为国家与人民两个可以识别的部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构成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命题。从社会契约的维度来看,现代国家构建就是解决现代国家的合法性问题。社会契约理论从人民具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出发,经由社会契约重构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一方面,人民基于契约承担服从的义务,另一方面,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威来源于作为被统治者的人民的认同。经由社会契约,完成了契约国家的观念再造,实现了现代国家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丹麦哲学家哥尔加德说 :“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 ,但是一旦被驯服 ,野鸭失去了它的野性 ,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其实 ,人的思维也是这样 ,特别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 ,那些带着野性的思维如果被老师不断“驯化” ,天长日久 ,最终也同样难以自由地翱翔。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说一说人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是对称的。小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 ,有一个男孩补充说 :“人的屁股是对称的 ,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老师大惊失色 ,不仅没有表扬这位孩子 ,而且还找来他的家长。家长闻知孩子在课上“胡思乱想”、“胡言乱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