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本质关系上看,矛盾是一分为二,而由矛盾所推动的事物之变化发展却呈现“不及”、“中”和“过”三种基本状态或环节。因此,离开“不及”、“过”就不能“识中”,也不能正确地“达中”和“执中”,而必然表现为平庸、保守、惰性、不求上进、调和、折中主义。“取中”、“允中”和“批中”只是一种“应然”的分析,而并非对“中”本身的“突然”分析。  相似文献   

2.
史字的形符“中”不是“中正”之“中”,而是“简”和“笔”的合成形体,指书具;其读音来源于“截竹为筒”之“篙”;史字“从又持中”当理解为“从又持中,中,书具也”。  相似文献   

3.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4.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讨论式”课堂学习策略,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的广阔平台。在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撞击、思想的对话,可以激起思维的浪花,形成辐射型网络式的信息联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语文教学的大家名师,不约而同地把“讨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程”中有它,陈日亮的“自学规程训练”中有它,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法”中有它,黎世法的“五步指导”中有它,张富的“跳摘实验”中有它……足见“讨论式”课堂学习策略效益显著而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5.
华夏文化中“龙”的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最初原型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马”,“龙”“马”音、义同源。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音、词义不断演变,二者的音逐渐相去甚远,义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以致后人不知最初的“龙”为何物。而根据龙和马的古音构拟和词义发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考辨出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马”。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将“探究”与“互动”联系起来,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探究”,以“探究”为前提,造成“互动”的局面,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互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Authorware6.0中新建一个文件,命名为“浏览器.a6p”并保存。按下“Ctrl+Shift+K”键,打开“知识对象”对话框,在“分类”下列表中选择“Internet”,选中“运行默认浏览”并把该对象拖放到流程线上,便自动出现“操作向导”对话框。单击“Next”按钮,进入第二个对话框,在“URL”框中输入URL地址,  相似文献   

9.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文眼”之说。“文眼”乃“一篇之警策”,具有“揭全文之旨”的作用。在古典名篇中,“文眼”常见的三种基本格局是“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4.
袁菊华 《文教资料》2014,(15):166-167
旅途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自由行”,那么在学习中,不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足预习“功课”,在合作中平等地参与学习,彼此倾听,不断反刍,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如此将能领略到学习“旅途”中真正的美景。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1998年12月公布了新的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指导要领,在1999年3月公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阶段设置了普通学科“信息”,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内容置于“技术、家庭”科的“技术领域”中,为“信息与计算机”,占“技术领域”一半的课时,在小学阶段,日本明确在“综合学习时间”中学习“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何黎明 《学前教育》2014,(12):15-17
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收”和“放”不均衡现象。“收”得过紧,容易出现教研主持人或者个别教师的“一言堂”;过于“放”,典型的就是“你说,我说,大家说”,教研容易停留在“交流”层面,缺少深度思考。那么,在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放”的艺术,引导教师真实参与,让教师经历过程,自主建构相应概念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了新形式的“时事政治”教育,如,带领学生观看了《复兴之路》这部历史政论片。在看片过程中,我们对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时事政治”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意趣无穷,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诗文中更有“味外之味”之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