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读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一定会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留有深刻的印象。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直接或间接的称呼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当于勒糟蹋挥霍家产时,他们斥之“坏蛋”“流氓”“无赖”;而当听说于勒在外发了横财时,他们又称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称呼他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可最后当发现于勒已经变成穷光蛋时,他们立刻又咒之“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总  相似文献   

2.
正一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若瑟夫·达佛朗司可谓一个非常神秘、奇特的存在。于勒在浪荡、潦倒期,全家人都视他为流氓、无赖甚至贼,唯独若瑟夫称呼于勒"我的叔叔",从小到大,一直没变;当母亲叫他去付给于勒牡蛎钱时,他不经父母同意,擅自做主,给了于勒半个法郎的小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是短篇小说大师。在他手里,短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他被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以“小人物的荣辱”为题材的数量不少。他熟悉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很善于描写小市民的猥琐的心理状态,把他们的自私、吝啬、虚荣、势利、渴慕荣华富贵等的品质加以无情的鞭笞,基本武器就是讽刺。讽刺,构成了莫泊桑这类小说艺术手法运用上的一大特色。《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讽刺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目的是要揭露费力卜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的丑恶心理。正是在揭露这种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莫泊桑笔下的那个沦为穷光蛋的于勒值得同情。近来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发现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理由如下: 我们知道,于勒小时候就行为不正,糟踏钱,不但把他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这在生活困难的人家,可说得上是坏蛋、流氓、无赖了”。可见,于勒小时候就不是一个什么正直而善良的人,而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不良表现无疑为他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给家里人写的第二封信,可以说是解开小说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一般都认为是以“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叔叔态度的几度变化为线索。即菲利普夫妇先是把“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打发到美洲去;后来从于勒的来信中得悉其在美洲做买卖赚了钱,发了财,并要赔偿他们的损失时,却又渴盼于勒赶快回来,并对其大加赞扬,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可是在去哲尔赛岛途中的轮船上意外地发现于勒不是一个赚了钱、发了财的“大商人”,而是一个“衣服槛楼的年老水手”时,又让全家人赶快躲开他,并对其破口大骂,说他是一个“流氓”,一个讨饭…  相似文献   

7.
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们却并不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切实努力上,而是寄托在虚幻的海的那一边:"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于勒叔叔那充满谎言的第二封信居然"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还不仅仅如此,若瑟夫的因家境不佳迟迟嫁不出去的二姐,其后来也所以能够成婚,"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人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前总闪过我们身边那些对有海外关系的人羡慕、奉迎、讨好的身影。这种…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品。它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形象塑造 本文的主角是于勒的兄嫂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夫妇又是本文塑造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小说一开头,作者便通过“我”的嘴介绍给读者:“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挣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个介绍虽然简短,却安排了一个形成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干什么都离不开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家五口,只一个人挣钱,生活自然“拮据”。对这种“拮据”的生活,女主人“感到非常痛苦”。作者借“我”的嘴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层干部不可患的五种“眼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势利眼症状:势利眼的中层干部惯于趋炎附势,擅长见风使舵,善于见机行事,“看人下菜碟”。他们精于察言观色,喜欢围着上司摇尾乞怜,鞍前马后地效劳,直到满意,以讨领导欢心,博得上司好感,活脱脱一只“哈巴狗”。对于有权有势、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万般殷勤,百般讨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时,为了蝇头小利,甚至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甘愿让教师在背后“戳背脊”。对于普通的教职员工,则立即判若两人,对你冷眼相看,盛气凌人,“鸡毛当令箭”,有时要求他办点事,也得好话说尽,嘴皮磨破。而对于有背景、给好处的教师和学生则表现出另外一副嘴脸…  相似文献   

10.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当我们带着恩格斯的这句话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代表法国批判主义大师莫泊桑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的扛鼎之作时,就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他的主观倾向反映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之中的。 小说的点题人物,即我的叔叔于勒,实则是贯穿小说起始、发展、高潮乃至结尾的一根红线。但如果我们采用“细读法”深人《我的叔叔于勒》这部小说,就不难发现,这部看似平实简单、却能掀起跌宕波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结尾部分有几句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明明白白地写着。那“阴影”是“紫色的”,“那就是哲尔赛岛”,所以,很多人就很自然地滑读过去,不去关注这个“阴影”有什么特殊意味了。其实,这“阴影”是别有意味的,我们不妨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4.
李敏 《语文知识》2014,(12):12-14
莫泊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镜子”价值和批判意义。他发表于1883年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长时间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更显示出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这一作品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其他人物的分析,如于勒、若瑟夫等。  相似文献   

15.
张占杰 《学语文》2010,(3):20-21
与原作相比,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若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原作开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若瑟夫的惊人举动:“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下面由若瑟夫自己解释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描述达佛朗司一家对自己亲人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酷、势利。“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丽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上述著名论述,在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中,通过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等艺术形象得到了生动的反映。阅读这篇小说,可以帮助我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加深对马列经典著作中有关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巧用概叙     
概叙即概括性的叙述,在写记叙性的文章时,有时遇到不得不交待的次要情节,便非用概叙不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发现渡轮上卖牡蛎的老头像是自己的弟弟于勒时,他的太太克拉丽丝要他去向船长打听一下,证实那老头是否就是于勒。接下去有这样一段文字: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  相似文献   

18.
邱兴宇 《现代语文》2008,(9):121-122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提示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确实,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9.
严阳 《师道》2011,(5):32-32
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他的若干篇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米隆老爹》等。这些作品被我们誉之为莫泊桑的代表作,倍受肯定和赞誉。  相似文献   

20.
若要说到船长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这个卖牡蛎的”出现在菲利普的视线中时,菲利普是多么地不愿意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他叫妻子克拉丽去看看,而她看过之后立刻作出了“我想就是他”的判断。她跟丈夫一样地也不情愿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于是又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打听。船长回答说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毫无疑问,船长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证人证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