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超量恢复”学说提出之后,该理论就受到运动生理、生化和训练界许多学者的质疑。运动生理学家蒂玛瑞斯(deMattes)在其专著《运动生理学》中写道:“所谓的‘超量恢复’至今仍然在许多方面缺乏科学的证据”。霍尔曼(Hollmann)和海廷格尔(Hettinger)认为不能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延伸扩展到解释整个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与超量恢复理论的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训练“平台”现象是现代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学科极为关注的难题之一。在对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再审视后,认为“平台”现象和超量恢复并不矛盾。运动训练中科学运用超量恢复规律,合理安排休息间歇,使机体能够不断出现更大程度的适应性恢复,打破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如何运用“条件反射”、“超量恢复”、“间歇训练”、“极点”等生理现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正确认识这些规律对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质量及运动技术水平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全面化”和“专项化”训练理论 1.“全面化”运动训练理论。以“体能”为基础、以“超量恢复”为手段的“大运动量”、“二元论”运动训练理论,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构建“训练大周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这就是“全面化”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5.
管慧香 《体育世界》2011,(10):103-105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归纳法,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核心和现今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应持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茂湘 《体育科学》2002,22(2):59-62
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对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后,提出: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超量恢复规律的关键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超量恢复原理的概念及机理,分析了运动训练实践中超量恢复原理的特性,并提出了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系统论、脑科学和哲学理论对现行运动训练理论及“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简化论”的训练思路进行了反思和质疑。提出并阐述了“整体论”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9.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超量恢复区间理论在四川省女子水球队的应用及科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量恢复规律名存实难应用。为将可供实践之用的超量恢复区间理论服务于国家女子水球队2008奥运攻关课题,本课题组在已创建的糖酵解供能超量恢复区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1-5)×36h超量恢复区间呈正叠加过程(真超量恢复区间)的研究成果,连续一周对四川省女子水球队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应用研究。结果:经过一周大负荷训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糖酵解供能能力明显上升,血睾酮5×36h恢复组(81.47±12.57ng/dl)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52.25±13.15ng/dl)等。结论:应用超量恢复区间理论连续一周大运动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竞技状态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为第7、8、9天的比赛提供超量体能储备;为小周期训练和赛前体能调整探索了新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