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田园诗。弄清耦川别业的具体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关于福川别业,古人有一些描述,如唐冯资《云他杂记》卷八说:“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家张戒称王维隐居耦川的诗作为“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卷上),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吧。对于上述说法,笔者以往既抱怀疑态度,又不敢断然认定其为误…  相似文献   

2.
宁海县桑洲镇地处宁波市南端,与台州市天台、三门两县接壤,全镇2.6万多人口,外出人口在60%左右,原有51个行政村,本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到23个行政村,行政村分布状况是:三分之二村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岗上,二分之一村在青溪两岸。  相似文献   

3.
粗心的算术     
相传,北齐高祖读到郭璞的《游仙诗》:“青溪千余丈,中有一道士。”连连称赞。站在一旁的石动筒却说:“这诗有何了不起,要是让我作,即胜他一倍。”高祖令他作,他说:“我的诗是‘青溪两千丈,中有两道士。’岂不胜他一倍?”高祖听罢大笑(宁夏人民出版社《笑苑撷英》第34页)。用算术的倍数计算诗的水平高低,不仅粗心,简直可笑。但单就两与一之比来说,也算是相差一倍,这是不错的。今人行文中有的还常在算术上出现差错,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4.
"山东兄弟"之"山东" 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  相似文献   

5.
一组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寿辰贺幛近日在偃师市档案馆现世并被整理归档。寿幛由七幅条幅组成,黄绢书写,字体端庄遒劲,幛文简练生动,装裱精美。寿幛是为祝贺王维温之母七十寿辰书制。王维温,偃师人。历任偃师一区区长,滑县某高小校长,豫西赈务督办,河南省署秘书,湖北陆军第一师游击司令部副官长及该部第四旅行营参谋长,国民党督理军械局一等局员兼驻洛汴办公处处长,颇有政绩。其母幼诵经史,慧性通识,温惠淑慎,四德具备,在教育和引导王维温成长立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纪念和表彰王维温之母的良慧德行及教子有方的业绩,值其七十寿辰,王维…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宿郑州》一诗创作于被贬济州途中。本文结合唐代科举的社会背景、王维早年的思想状况及诗本文,得出诗中所包含的多层次情感这一结论,并围绕这一点对以最整首诗进行鉴赏、评析。  相似文献   

7.
左洁  朱家强 《兰台世界》2012,(36):111-112
王维不仅以诗歌创作闻名,而且在音乐、绘画等方面也颇具造诣,可谓多才多艺。本文将就诗人王维在绘画方面的才华阐发其微妙之处,以期展现这位"诗佛"更加多面、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熊能 《出版参考》2009,(8):21-21
插图出错 1964年10月15日早晨,时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第二总编的王维,接到报社急告,当天的解放日报出事了。这天头版上有张插图,画的是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守卫天安门。可画面的左上角,莫名其妙伸出一只穿皮鞋的脚来,朝着天安门“踢”去。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但其生年问题迄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公案,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笔者早已留意于此,后在王维诗中发现一条重要内证,似可确定王维的生年。故写此文以就教于方家。为便于阐明问题,先把王维生年问题讨论的情况概述如下。关于王维的生年,两《唐书》本传中都没有提到,只提到了卒年。《旧唐书》说"乾元二年七月卒",未记享年;《新唐书》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根据这两条记载,便产生两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到汉口路309号报到,由副总编辑王维负责接待。在会议室里,他首先代表报社编委会表示欢迎,欢迎我们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报社。我打量了一下王维:约四十岁上下,身体壮实,衣着朴素,形如农民,没有架子。我暗忖:这样的领导应是诚信可靠、可以和谐共事的。王维向我们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沿革、规模,内部结构、人员组成,以及出版、印刷、发行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曾与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王维一起工作过的原副总编陈迟告诉我,王维办 报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读者来信二是强调新闻为主。用王维自己的话说:“回顾几十年的办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得出自称为‘三个为主’的见解,即办报要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要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办报要以满足读者的正常需要为主,即为读者服务为主。我不敢说这‘三个为主’,就符合新闻规律,只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王维规定,每天要送三封读者来信给他看。有些来信,他还亲自参与调查。他规定群工部要定期写出信访综述,并公布报端。他还经常选出有分量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读书报》1999年9月15日登载的王春瑜《红豆、劳什子及其它》一文(副标题为“煞风景的考证之二”,以下简称“王文”),旨在反对浮躁学风,提倡好学深思,读后觉得用心甚佳,但其中对王维的名篇《相思》所作的新解释,也令我十分疑惑。  相似文献   

13.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相似文献   

14.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看到客室墙上挂着一幅题为《按乐图》的画,便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好一阵子。旁人问他,你看了这么久,看出了什么奥秘?王维说:这画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他说得这么神乎其神,人家都不相信,便叫乐工来当面演奏这支曲子。乐工演奏时的神情和手技动作,几乎和《按乐图》画的一样。王维观察得如此精细,在场的人无不惊服。细致地观察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需要。我初学写新闻时,常犯不注意深入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毛病。一次村上的老会计和我  相似文献   

16.
朱学召 《兰台世界》2013,(22):150-151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审美理想、无穷的生命哲思……是如今我们观看王维的画、读王维诗歌时的收获,这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田园诗人、禅意巨匠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感受。而深究其绘画诗歌,王维作品中的声色并出、以画入诗、禅理融文、清新淡远的特点,更加让人有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新闻界人士9月17日举行新闻界特写理论研讨会。今年5月下旬起,上海十报一刊举办了《特写千字文》征文。王维、赵超构等新闻界人士在研讨会上发了  相似文献   

19.
王濂 《新闻世界》2009,(12):158-159
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国的各朝各代,其绘画水平无不在时代主流文化的作用下,或高潮迭起,或峰回路转,或衰落式微。回顾中国绘画史。唐代以阎立本、吴道子、王维、李思训等为代表,浓墨重彩地写出唐王朝的大气与华贵;宋代因宋徽宗的身体力行,院体画云蒸霞蔚,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盛唐具有超众才华的诗人,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起,他因扈从不及而落到安禄山手中,安强迫他任伪职,为了不做安禄山的官,他"以药下痢","阳瘖",也就是吃泻药造成事实上的疾病,并且装聋作哑。作为大唐臣子,王维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