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采用机械力化学技术制备了吸附性能良好的活性炭。试验采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和Box—BehnkenDesign(BBD)设计法对影响活性炭碘吸附值的6个条件进行筛选优化。PB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分析表明酸屑比、研磨时间、活化温度、磷酸浓度是影响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四个关键因素。以碘吸附值为响应目标,对四因素进行BBD设计,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影响活性炭碘吸附值的二阶模型,确定了机械力化学技术制备磷酸活性炭的较优操作条件为:酸屑比2.00,研磨时间22min,活化温度406℃,磷酸浓度20%,活性炭的碘吸附值达1195.23mg/g。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优良的吸附性能使其在废水处理中得以广泛应用.详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在含铬废水、含氰废水,含酚废水等多种废水中的应用研究,并介绍了改性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与其他水处理技术的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298K时,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饱和附容量可达到115.48 mg/g.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且属优惠型吸附.吸附过程的ΔG<0,ΔH<0,表明此反应过程是放热自发进行的,温度低于298 K时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的发生.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化学吸附性质和活性炭作为一种分子筛和载体的性能,研制了活性炭氢(AC—H),活性炭碘三离子(AC—I),活性炭-EDTA(AC—EDTA)等材料,并按照一定顺序组装成滤芯,对流经当地的涟水河与孙水河的水直接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滤芯能高效地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阴离子洗涤剂等等有害有毒物质,杀灭水中细菌,获得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5.
利用以白芍秸秆废料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了磷酸浓度、浸渍时间、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对白芍秸秆活性炭产品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收率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到677.7 m2/g,对碘的吸附值为1098.6 mg/g,亚甲基蓝的吸附值为316.4 mg/g,收率为60.5%。  相似文献   

6.
以废弃的羊肚菌菌棒为原料,ZnCl_2为活化剂制备废弃菌棒活性炭.考察了废弃菌棒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质量浸渍比为30%、炭化时间为45 min、炭化温度为500℃时制备的活性炭碘吸附值最大,为720 mg/g.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改性前后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改性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幅度提升,达到657.5 m2/g.  相似文献   

7.
优良吸附制冷工质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乙醇和 13x分子筛、硅胶、活性炭以及自制吸附剂NA、NB组成的吸附工质对的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 .用高真空重量法测取了自制吸附剂NA和NB的吸附等温线 ;用热分析法对吸附剂的脱附性能进行了分析 ;在吸附制冷循环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吸附工质对的制冷性能参数 .结果表明 :①自制吸附剂NA对水的最大吸附量高达 0 .7kg/kg ;自制吸附剂NB对乙醇的最大吸附量达0 .6 8kg/kg ,是活性炭对乙醇吸附量的 3倍 ;②NA 水工质对的制冷量是 92 2kJ/kg ,NB 乙醇工质对的制冷量是活性炭甲醇的 2 .4倍 ;③NA 水和NB 乙醇是环境友好型、无公害的吸附工质对 ,可替代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用于以低温热源驱动的吸附制冷系统 .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微波活化的方法制备脐橙皮渣活性炭,采用正交法探讨活化剂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微波辐照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因素对活性炭不同孔隙形成的影响不同;脐橙皮渣活性炭微波活化的较优制备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30%、料液比1∶6、浸渍时间24 h、微波功率700 W、微波辐照时间10 min,在该条件下,脐橙皮渣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 523.5 mg/g和390.0 mg/g.  相似文献   

9.
基于本征脱附动力学,本文建立对应于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的脱附活化能估算模型,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制备了Ag^ -活性炭,Cu^2 -活性炭,Fe^3 -活性炭,活性炭,Ba^2 -活性炭和Ca^2 -活性炭,利用TPD技术测定了正己醇在自制的六种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正己醇在Ag^ -活性炭,Cu^2 -活性炭和Fe^3 -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高于其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而它在Ca^2 -活性炭和Ba^2 -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低于它在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机械力化学辅助作用下制备高吸附性能木质活性炭,探讨了研磨时间、浸渍比(磷酸与绝干杉木屑的质量之比,下同)、磷酸浓度对所制备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同时,采用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等进行了表征.分析显示:经过机械力化学辅助作用处理后,机械力化学激活作用有利于木屑与磷酸之间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同时促进更多纤维素发生热解;此外,机械力化学辅助作用可能降低了纤维素热解过程中聚合及芳构化阶段的温度;通过N2吸附等温线分析表明机械力化学法所制备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活性炭的表面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两方面介绍了活性炭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活性炭性质的表征方法,用于比较活性炭改性前后的吸附性能,并总结了不同吸附质常采用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用市售的2种活性炭纤维样品作为吸附剂,在模拟甲苯废气环境中进行了甲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4.998 8g活性炭纤维1#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6 079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4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41.85mg/g;1.703 5g活性炭纤维2#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2 718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30.90mg/g。该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校、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和表面吸附理论,而且针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作为环境类专业的综合实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氯化铜为铜源,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得到CuC12/AC负载型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液质量分数、浸渍时间、浸渍液与活性炭的质量比(简称浸渍比,下同)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氯化铜溶液质量分数为20%,浸渍时间为60min、浸渍比为5.0,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载铜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为651.50mg/g。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其数学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氨水浸渍法对果壳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讨论不同氨水浓度(5%、10%、15%、20%)对果壳活性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改性后的果壳活性炭结构及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氨水浓度对果壳活性炭的结构及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氨水浓度为10%时,活性炭表面形态清晰,凹槽分布均匀,比表面积提高至775.1382m2/g,较改性前提高了6.5%;改性前后活性炭微孔孔径集中分布在3.5 nm;果壳活性炭的吸附率随氨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氨水浓度为10%和15%时,吸附率分别达到86.51%和86.54%,吸附率相比改性前有所提高。而当氨水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率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吸附水中Fe~(3+),研究电压、Fe~(3+)初始浓度、pH值、温度对电吸附去除水中Fe~(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升高,Fe~(3+)去除率升高;Fe~(3+)初始浓度越大,Fe~(3+)去除率降低,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容量增大;溶液的pH值偏碱性时,Fe~(3+)的去除率较高;温度越高,Fe~(3+)去除率也越高,但是温度高于40℃时,由于溶液蒸发,Fe~(3+)浓度降低较慢。此外,活性炭纤维电极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电吸附Fe~(3+)之后电极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工艺方法制得的活性炭、物理炭和化学炭在吸附性能方面各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两种不同工艺方法制得的活性炭对液相吸附性能的研究 ,通过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比较 ,分别测定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吸附等温线 ,评价其吸附特性与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H_3PO_4和Na OH为活化剂制备脐橙皮渣活性炭,从吸附时间、p H值、初始浓度、活性炭用量等因素研究两种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碱法活化的活性炭吸附性能好于酸法活化的活性炭,两种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可能都属于多分子层吸附,但碱法的活性位点更多.两种活性炭的最佳吸附条件分别为:酸法p H值:3.0,吸附时间:4 h,活性炭投入量:0.03 g,初始浓度:10 mg/l;碱法p H值:2.0,吸附时间:7 h,活性炭投入量:0.02 g,初始浓度:10 mg/l.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对危害极大的煤井低浓度甲烷的吸附增浓方式和吸附剂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变压吸附分离CH4/N2的沸石分子筛、碳分子筛和活性炭三类吸附剂的优缺点,提出活性炭是较为理想的吸附剂。从理论探讨了活性炭的结构对吸附提浓甲烷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介绍了活性炭孔道结构的调控手段和表面化学结构的改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海燕 《考试周刊》2013,(83):193-194
纳米活性炭纤维(Nano-activated carbon fiber)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环保功能生态材料,它能有效降解、转化和吸附各种有机物质,具有耐腐蚀、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能为硝化、反硝化细菌和藻类生长创造非常适宜的条件,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水处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