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宋代世俗政权实现了对佛教的严密控制,并使之朝着有利于统治的方向发展.其中试经剃度制度最具代表性。通过试经剃度中的敬业测试和一整套复杂的手续,包括系帐、审查、考试、受戒等等,完全而且有效的控制了僧侣的数量和构成以及部分宗教话动,实现了政权对教权的控制,也影响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朝建立后停止了后周的废佛运动,佛教得以迅速发展。许多佛教著作在谈及宋代佛教政策时,一致认为宋政府对佛教采取的是支持态度、保护政策。这一判断是感性和武断的。事实上随佛教的迅速发展,自仁宗朝对佛教试经、剃度等政策又渐趋严。宋代在佛教政策上吸收前朝经验,更加趋向于理性:一方面要发挥佛教有益政治的功能,一方面又要严格限制僧尼人数过多等不利因素。对待佛教的政策也因时局而不断调整,即有支持,又有限制,总体表现为理性的良性政策。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一开始就是通过僧人云游而传播的,道教的修炼场所后来也大多成为旅游胜地。宗教与旅游始终存在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宋代的旅游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宋代的旅游中,佛教和道教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宋代由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一开始就是通过僧人云游而传播的 ,道教的修炼场所后来也大多成为旅游胜地。宗教与旅游始终存在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宋代的旅游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宋代的旅游中 ,佛教和道教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在宋代由于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且随着佛、道教不断地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和 ,逐渐深入到下层平民生活中 ,越来越世俗化、平民化 ,宗教与旅游二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成为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宗教成为宋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宋代香料与宗教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宋代.香料在佛教、道教、祭祀天地祖先等宗教活动中使用尤盛,已进入当时社会宗教活动的诸多方面,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功能,既丰富了当时社会宗教生活,又增添了当时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旅游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佛教更是推动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使古代旅游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期,佛教也进一步发展,给宋代旅游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度牒是封建政府发给佛教僧侣的身份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出家人只有持有度牒,政府才承认其为合法的僧尼,才能够享受种种特权,如免除赋税徭役和减免罪罚等等。在宋代,度牒由少府监文思院印制,由祠部管理。宋代的度牒除仍起上述作用外,从治平四年以后,更重要的是充当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和货币。此后一直到南宋灭亡的二百多年中,政府发行出卖了大量的度牒,在社会经济和政府财政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度牒在政府财政收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的傣族有着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的传统,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傣族的生态观念也不例外。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使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宗教观念的淡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利用宗教教育传承优秀的宗教生态伦理观,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湛如 《家教指南》2023,(4):126-135
在广律、戒本的记载中,诸部派有关戒场与戒坛的记载有不明之处,因此唐代道宣所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对出家受戒仪轨以及戒坛的形式做出了补充且明确规定。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与榆林窟弥勒经变中戒场受戒实际情况的考察,如莫高窟第445窟的半圆形帷幕剃度受戒场景,认为戒场受戒在唐中期以后几近消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宣对戒坛的推崇,二是官方法律对僧尼受戒的严格管控。  相似文献   

10.
宋朝统一南方后在西南民族边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峒,采取羁縻州形式进行统治,以达到控御四夷、边地安宁之根本目的。宋代羁縻政策的重点是生蛮地区,羁縻州县主要设置于黎、雅、茂、威和叙州等地,其疆域不大但羁縻州县官吏却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惠而不苛"、羁縻远人的治边政策反映了宋代汉族统治者的一种民族态度,实质仍然是中国古代王朝"以夷制夷"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军政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创设的党政军三位一体的领导组织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它创设于远离中央领导且独立开辟新苏区的红军主力部队中;抗日战争时期,是党在人民军队中的最高领导组织机构,并且发展成为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军政委员会又被作为人民政府成立之前的过渡机构,同时又具有统战性质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盐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营商品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商品需求较稳定,供给容易被人为垄断。特别是宋代,对盐的禁榷是非常严格的。宋朝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政府营销网络,以为如此可以降低食盐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有利于销售量的扩大,同时给政府带来巨额利润,但成效却恰恰相反,食盐官营并没有明显改善宋朝的财政拮据状况,反而导致私盐的盛行。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14.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宁波政府更多是带有城市政府的性质,加之其经费不足,这就导致了弱势政府一方面想举办些利于地方事业,但另一方面苦于经费的不足、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本文试图以1930年的"罢屠风潮"为例。以此为切入点,来剖析当时的宁波政府与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内战初始,美国政府立即对国民政府实施十分严厉的全面军火禁运,同时中止巨额财政援助;军火禁运实乃"美国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之原则立场的体现,充分显示美国政府"压蒋和共"、力图制止国共内战的良苦用心,并无什么险恶的政治用意。马歇尔将军和美国政府起初过于天真,误以为国共矛盾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军火禁运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为解决水利纷争,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分水制度,即流域内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一次分水,一县内各渠坝之间的二次分水,一渠坝内部各使水利户之间的三次分水,力图使各县之间、各渠坝、各农户之间平均用水。分水的技术方法是确定水期、水额。分水的制度原则有二:一是公平原则,即按地理远近;二是效率原则,即按修渠人夫使水、记亩均水和按粮均水,记亩均水多实行于水源丰沛地区,按粮均水多实行于水源短缺地区。分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利纷争。地方各级政府发挥了调节平均用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官制改革是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使清朝地方官制发生了较大改观,成为向近代化转型的开始,但是,由于改革又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整,所以,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机构和职能调整的范畴,引发出新的问题,改革中对地方督抚现有权力的触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改革对地方士绅的吸纳,助长了士绅的参政和地方意识,其结果是造成督抚与士绅在心理上对清政府的背离,它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成果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地方官制改革时期所扩张的地方主义势力,也带到革命后的地方政权之中,从而给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成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报告学成为坛主流体的辉煌,与报告学作家奉行的体意识密切相关。在本书写与叙说的对象上,坚持以非虚构性为核心的体规范的本位坚守;在探讨写作方式上,不拘一格地进行叙说方式的刨新实验。在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体意识主导下,一个坚守体本位与锻造体活力的互动之路就生动地呈现在近百年报告学创造的宏伟时空之中。  相似文献   

20.
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中世纪大学教师录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行会色彩,因此,作为学者行会的中世纪大学在其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上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在中世纪,获得学位既是对申请者学术经历和学术能力的标识和认可,更是申请者获得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进而开张授业的必备条件。学位的申请和获得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并伴随着隆重的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