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歌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多以单旋律来表现艺术内容.纯人声多声部的阿卡贝拉民歌演唱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小学阶段民歌多声部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方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一系列民族性和声教学,让孩子在演唱中感受体验"民族性和声"和声效果和艺术魅力,体验到立体丰富的音响效果,更加喜爱民歌,乐于传唱民歌,从而增强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2.
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的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教育孩子、传承历史的主要载体,其多声部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经辉煌灿烂的它,在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其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它进行保护并使其顺利健康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歌声中的民族[1]。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歌这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又在多声部民歌中散发着无比浓烈的音乐气息。在这里,我们就主要探讨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部分,从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探索羌族多声部民歌到我们真正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所特有的民歌形式丰富多彩,多声部民间声乐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多声部民间声乐的探究,总结了多声部民间声乐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民歌又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大类。蒙古族是个音乐的民族,辽阔的蒙古草原是音乐的海洋,其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潮尔"——蒙古族特定的乐器或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本文以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为例,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近二十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围绕"音乐形态"、"人文背景"两方面探讨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在不同学术分期的研究重点和时代特征,研究呈现出"局外"描写为主以及侧重音乐形态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歌曲《嘉绒四季》是雅安籍青年作曲家丁一根据硗碛嘉绒藏族多声部民歌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创作的一部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套曲,作品运用专业作曲技法创作的同时,又保留了硗碛嘉绒藏族多声部民歌原有的风格.作品歌词根据硗碛传统民歌唱词特色,以藏语和汉语结合而作,充分展现嘉绒藏族唱词特征的同时,又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进行情感表达,既保留了当地传统民歌风格,又使得歌曲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本文通过对该作品艺术性的分析,希望能对硗碛藏族传统民歌的创作提供新思路,为当地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改变了“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复音音乐”这一论调长期左右音乐理论的状况。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最早是在五十年代 ,但它的产生则远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后期。现存的多声部民歌按内容来说多为与农业有关的劳动歌曲、祭祀歌曲以及婚恋、风俗歌曲。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形态 ,一些集体进行的传统社会活动 ,如祭祀、劳动、集体求偶等 ,为这些多声部歌曲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些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多声部歌曲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  相似文献   

10.
原生态民歌与学院派民歌本都是中国的两种民歌,都是中国的文化,按理说应该和谐发展.然而近年来,两种民歌似乎发生了一些"冲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也进行了一些民间采风,针对这两种民歌的特点及现状等做了初步的介绍.旨在让一些声乐初学者尤其是学习民族声乐的同学对中国的文化多一些了解,希望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芒宽乡傈僳族的民歌以多声部民歌为主.1913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傈僳族教民演唱无伴奏合唱的歌唱传统在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沉淀后,已经成为了芒宽傈僳族社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伴奏合唱和多声部民歌这两种歌唱传统相互交融,一起构成了芒宽地区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歌唱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多声部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将湖南靖县多声部民歌的音乐本体进行和声感、复调、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民族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必将有助于人们领略其音乐的特征和实质。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时,笔者在其中发现在和声与调式调性、节拍上的运用上与我国的传统多声部音乐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相似性,故笔者试图从传统民间多声部民歌中寻找一些特点,旨在能更好的运用多种西方的作曲技术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音乐"。  相似文献   

14.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多声部民歌,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后一直受人们关注。湘西多声部苗歌同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在形成与流传、和声构成、织体形式、形态特征等问题方面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岷江上游羌语北部方言区的松潘县羌族聚居区,以一个声部与另一个声部交织的音乐结构形态,在旋律的音高、音值、节拍等构造上具有独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出了羌民族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构造,进行其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有利于羌族传统民歌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森吉德玛》是我国作曲家、教育家贺绿汀(1903-1999)在1949年编创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材料的管弦乐作品。作曲家借鉴了西洋多声部创作手法,为蒙古族民歌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为单声部民歌赋予了多声部意义。分析此作品的技法特征,对于分析与创作具民族音乐风格的管弦乐作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多声部民歌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民族存在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但这些宝贵的民族遗产现在大多面临着彻底消亡的危险。导致这种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想方设法保护我国的多声部民歌。  相似文献   

19.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