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提到的“大国”一词,常理解为“强国”或”大的国家”,在阐述文章意义时,也仅把长勺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例泛泛而谈.至于齐、鲁怎么一个是“强军”,一个是“弱军”,一个是“大国”,一个是“次国”不甚了了.近日偶而翻阅《古代兵制概要》一书,又结合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方始有一些新的认识. 原来,“大国”不单是“大的国家”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系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中学课本和很多古文选本都多次选入。在解说这篇名文时,一般视为“弱军(鲁)战胜强军(齐)的有名的战例”。审诸历史,这种说法并非确论。在人们.的印象中,春秋时代的齐是大国、强国,兽是小国、弱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本文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齐国(在今山东省中部)强大,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弱小,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因为战争发生在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对《曹刿论战》作了极其精辟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包括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评论),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做到言简意明,写得恰到好处。 全文共三节,自成段落。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记述了春秋前期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此文是雅俗共赏的名篇。史家往往把这场小小的战役与井陉、淝水等大战并列,作为历史上一个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龚维英同志《“长勺之战”不是“弱军战胜强军”》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对俗解提出质疑。然拜读之后,却觉得水越搅越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7.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8.
一、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并无此题目,标题是后人加上。内容是记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并赞扬曹刿的爱国思想,重视人民力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长勺战役发生于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鲁桓公十八年,桓公亲访齐国,因其夫人与齐襄公私通之故,而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  相似文献   

9.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描写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长期以来,人们在鉴赏此文时,往往只把鲁庄公看成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以他来衬托曹刿杰出的论辩才能,庄公的言行只是表现了他的政治昏庸,治国无方,军事无能。是的,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道做政治上的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平民曹刿的超人谋略,鲁军才取得全胜;战后更是茫然不知胜利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挺身而出,那么庄公国破家亡,“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命运一定是无法避免的了。难怪曹刿感叹“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了。  相似文献   

11.
再看庄公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相似文献   

12.
《曹刿论战》一直被列为中学教材,也为各种古文读本所选录,人们对它的理解、分析,大体相同。但是笔者经过一番考索,却感到对鲁庄公旧评价存在较大的问题。今提出供讨论。《论战》记述了春秋齐鲁长勺之战,战争结果齐败鲁胜。现在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包括史学方面的)都这么说:由于鲁庄公在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措施,取得了人民支持,因而鲁国取得了长勺之胜。对整个作品的分析都离不开这个“基点”;有的还进而发挥出许多“古为今用”的道理:小国可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14.
周初封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度为前提,按照“亲内远外”、“扶同(姓)抑异”的原则,封建姬姓兄弟子侄于内线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地区,“以蕃屏周”;封建异姓诸侯于外线,使其垦拓新土、扩展疆域,消除可能对周王室构成的威胁。齐太公因此被远封营丘,艰难立国,他对王室的封建原则不满,故而在“三监之乱”时不予配合,引起了成王、周公的警觉,在平叛后徙鲁于商奄故地,主要的政治目的在于偪齐。  相似文献   

15.
张仪者,魏人也,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  相似文献   

16.
张仪者,魏人也,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著。它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简炼而准确,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 首先,它的叙述语言,委婉含蓄,简炼生动。无论是城濮之战、(必阝)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段的战斗过程的记述,还是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等人物事件的叙述,都逼真地传达事情的意态。如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乃入见”,表现了曹刿无所畏惧、毅然入见的神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两个“将”字,表现出鲁庄公那种急于求成而又缺少谋略的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20.
钻研《左传》和《楚词章句》,参阅各家注解,得益不少。对词义的解释偶有不能同意的地方。谨择其要者以商榷之。 一长勺与殷民居地无关。 “长勺”与“长勺氏”先后出现于《春秋左传》。前者是鲁国地名,鲁庄公十年曾败齐师于此;后者是复姓,是鲁定公四年所载周初分给鲁国的股民六族的一族。谨慎的词典编者虽把他们列在同一词条之下,但分别作了不同的注解,没有把他们联系起来。自《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根据《春秋汇纂》说长勺是殷民长勺氏的居地,以后采用其说的颇不乏入。尽管《春秋汇纂》引《路史》为据,但是《路史》也没有提供什么好材料,只是想当然而已。我认为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