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谈以美育人     
美育是教育学与美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当然还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学论等学科的因素。美育理论一经形成 ,教育学和美学就不再相互游离 ,如果美学的对象是艺术 ,那美育就应当是艺术教育 ,或者主要是艺术教育 ;如果美学的对象是美 ,美育就应是审美教育 ,是美的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体现。美育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艺术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从美育途径来看 ,包括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等 ;就美育的方法而言 ,有感情培养、艺术陶冶、环境影响、理…  相似文献   

2.
美育历来为哲学家、教育家关注。但美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性质如何?它在整个教育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何作用?等等,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拟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美育的含义一种看法认为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美学理论和普及知识的教育,以此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种看法把美育归结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实现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艺术给人以最完美的享受,最充分地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现代新型教育体制的建立及艺术教育的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对20世纪上半叶以蔡元培和鲁迅、林同眠为代表的中国美育理论进行总结,并对以刘海粟、丰子恺、颜梁等为代表的艺术教育思想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早期美育理论和艺术教育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依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与相应的学科建设。这一现状首先源于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各执一词,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等等。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审美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结不清,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美育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构建。本文拟就美育同上述教育范畴之间的关系作出辨析,以还美育一个真实的面目和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大学美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与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培养“审美的人”是其根本任务。大学美育不能简单套用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模式 ,而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 ,构建和完善大学美育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和美育史上苏格拉底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因为他以前的美学家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美学问题的,而他却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转向了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探讨美学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关于美育的诸多观点,如:艺术反映人的心灵、美育可教等理论,其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美育     
以孔子、柏拉图、席勒、蔡元培等为例范,概述了美育的历史渊源;评析了美育即情感教育、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美学理论教育和否定美育的独立性等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美育的基本特征,强调美育在培养社会新人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可取代性。  相似文献   

8.
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一般来说,它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彻其中的普通教育。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普及主要是进行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为人的审美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修养。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即把美的规律贯彻到其他学科教育中,发挥出美育对智育、德育的促进作用。一人类绝大多数实践活动,无不渗透着美育的成份…  相似文献   

9.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这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有人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也有人给它定义是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针对我们教育而言,真正的美育应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美育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的美术教育,多年来美术课一直是人们眼中在众多学科里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是美的艺术,美也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育之父"蔡元培是近代第一个系统的在德智体外,倡导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家。他对美育做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美育呢?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指利用一切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等)对人进行的教育。概括而言,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边缘学科,它在理论指导上是美学的,在实践上是教育的。因此,美育可称为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4.
美育理论问题的简略回顾 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教育学就着手解决美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统一劳动学校的第一个大纲(1918)里,就已经强调了美育在形成社会主义个性中的作用。这个大纲对美育的理解是广义的,并未把它归结为艺术教育,其中也包括着科学(学科)教育、劳动教育和交际活动(行为美学),诚如它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它们排除审美因素,将变得“虚有其表”。 在美育理论中,应当指出的是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15.
毛艺 《中国教师》2013,(Z1):197-197
"美"从美学方面看,人类车轮轨迹就是在不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它是一切艺术文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时间倒退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札,成于乐"[1]的著名美育理论。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更是规划了一幅学校美育蓝图:开设美育课程,进行审美教育。[2]文章语言之美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发展,现今,我们的教育更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相似文献   

16.
美育从理论上说 ,从属于美学 ;从实践上说 ,又从属于教育。在教育学上对美育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 ,又称是“艺术教育”,也就是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的教育。广义的美育 ,既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 ,它是指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 ,通过审美活动实践 ,培养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能力 ,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 ,使情感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陶冶 ,精神得到升华的教育。本文所论及的是广义的美育。一、美育的特性和表征审美教育既不同于科学知…  相似文献   

17.
当前美育中人格培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一是认为美学就是艺术教育,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使美育片面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育中人格培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一是认为美学是艺术教育,是传统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使美育片面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美学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美育不是狭隘的,其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而应该进一步贯彻到各科实际教学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正席勒认为,美育就是市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晚:"美育背,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能培养人的直观或想象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美育。中学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教育,如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文学等;组织学生观察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这就要求美育需从这些领域人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美,提高审美水平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