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孩子的父母抱怨说:“我的孩子常常哭着从外面回来。这样久了,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心!”现在不习惯打架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也许是当前潮流的反映。打架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吗?日本驹泽女子短期大学教授、爱珠幼儿园副园长天野珠子的回答是“否!”她解释说:“简...  相似文献   

2.
有的孩子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向对方破口大骂,拳脚相向,甚至结帮结伙,动用“武器”斗殴。不用多说,孩子打架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孩子怎么会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呢? 就一般情况而言,孩子打架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孩子从小在家养成了任性霸道的脾气。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迁就,只要  相似文献   

3.
从教几十年,接触过许多家长,发现家长可以分为:爸爸们为“豪爽组”,妈妈们为“细心组”,爷爷们为“马虎组”,而奶奶们则为“多事组”。 “细心组”的妈妈对孩子观察细致,与老师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的发展特别关心。“豪爽组”的爸爸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快乐,至于孩子摔了、磕了、碰了,吵嘴打架啦,全不在乎,呵呵一笑了事。“马虎组”的爷爷挺逗,什么都不过问,似乎每天不把孙子搞错就行了。“多事组”的奶奶可就麻烦了,她们关注的——唉,鸡毛蒜皮。 说真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爱跟细心的妈妈谈,对孩子的保育问题,我爱跟豪爽的爸爸谈,惟独对  相似文献   

4.
沈峰 《云南教育》2004,(11):47-47
近日,听到一名家长这样对幼儿园的孩子说:“和小朋友打架要狠,打不过你就咬他、抓他。”言语之中,虽然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这种爱法叫人实在难以苟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家长就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这使孩子缺少内在的善良之心。  相似文献   

5.
看孩子打架     
一天到楼下散步时,我在小区里看见小明和小强因为抢皮球打起来了,两个三四岁的小家伙你一拳我一脚互不相让。在远一点儿的地方站着他们各自的爷爷,似乎在偷偷地看这两个孩子打架。果然,随着一声稚嫩的哭声,两位老人笑着走上前,“调解委员会”这才开始“工作”。我有些搞不懂,孩子打架时,这两位老人为什么要冷眼旁观呢?转天我又见到这两位老人,通过交谈方知,两位老人看孩子打架却很少介入,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想法:“男孩儿不打架,很难长得大。”老人认为,孩子打架,是一种“竞争”,是一种“锻炼”。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外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口试     
《小读者》2004,(10)
某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老师对一个报名的孩子进行口试。老师:“你爱打架吗?”孩子:“从来不打架。”老师:“你看见别人打架怎么办呢?”孩子:“当然是揍他喽。”口试  相似文献   

7.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8.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对孩子无原则的付出与溺爱,造成了孩子健康心理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这样的孩子“成材”了又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明白对孩子人格与道德培养,比学习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老师,小刚又在教室里打架了。”刚回到办公室,就有学生向我告状。又是小刚!唉,这个孩子。我有些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0.
父亲和孩子来到一堵墙跟前.父亲对孩子说:“给你10米的助跑,你敢不敢跳过去?”孩子用眼睛瞟了瞟那堵墙.回答说:“这么矮的一堵墙.没有一点问题。”于是孩子一跃而过。可他没有想到.墙那边是一条沟,他重重地摔在了沟里。孩子从沟里爬起来,愤愤地说“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父亲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过来一会儿.他们又顺着墙往前走了一段,父亲忽然停住,又对孩子说:“孩子.给你10米助跑.你敢不敢再跳过去?”孩子连忙说:“不行啊.我已经受伤了.脚还疼呢.再摔一下我哪里受得了。”  相似文献   

11.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爱”,才能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家长对孩子无限度的宠爱,足以使他在欲望的泥潭里迷失了方向。艰多孩子真的是什么也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  相似文献   

12.
校园笑语     
老师:“你好打架吗?” 和你一样 孩子:“从来不打架!” 爸爸:“你又把邻居的小孩给打哭 老师:“你看见别人打架怎么办?”!你知道人家会说些什么吗?” 孩子:“揍他!” 儿子:“我知道,他们都说我和你小时一模一样。” 你为什么迟到 我们的历史老师眼睛极近视,他要求 减肥良方 学生很严格,不许迟到。结果,还是有个 患者:“大夫,请问减肥有何良方?” 同学迟到了,他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进去, 大夫:“把头从右边转到左边,再从左 不幸得很,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看他坐下,转到右边,如此摇头不已。” …  相似文献   

13.
如东县化肥厂学员洪璇: 我原来对独生儿子的教养态度属溺爱型兼放任型。我从心里疼爱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取得孩子的欢心。只要孩子开心,对孩子的缺点,不加过问,任其发展,我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又渐渐地向放任型转化。孩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我们作母亲的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如何教育好孩子,“母亲学校”对这个问题给我们作了较详细的讲解和辅导,使我们懂得了对孩子,特别是对独生的孩子,不能捧在手上怕凉了,含在嘴里怕烫了。对孩子百依百顺,结果只会使孩子染上自私、任性的恶习。对待孩子“要爱之以德”,而绝不能一味姑息。  相似文献   

14.
务本 《幼儿教育》2000,(2):39-39
许多父母常用“不”来回答孩子提出的要求,这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常用“不”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伤害孩子,对孩子不常用“不”也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我又见到父母与孩子“搏斗”的情景了:父母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打板凳,孩子不但毫无惧色,反而不屑一顾;父母对孩子拳打脚踢,孩子也会毫无顾忌地予以回击。他们哪里像亲子,倒像一对充满仇恨的敌人,那气愤得变了形的脸,那满脸愤怒的神情,那充满怒气的目  相似文献   

16.
孩子在一起玩耍、活动,打架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并不令人满意,还没有找到切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理想答案。不少父母不敢正视这一关乎孩子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有的则尽量少让孩子出门,孩子因而不能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久而久之就会性格孤僻,独来独在。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打架这一具体问题,成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决方法与措施。对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不管怎样,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更好地  相似文献   

17.
爱的证明     
总不能忘记一个关于继母的故事。孩子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给孩子找了一个继母。继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买许多孩子喜欢的东西,与孩子套近乎。但是孩子似乎不领情,还时不时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对立情绪:调皮、不爱学习、与同伴打架……继母总是好言相劝,但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孩子偷了东西。别人将孩子抓到了继母的面前。  相似文献   

18.
“护短”是家长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老师批评了孩子的毛病,家长东找原因,西找原因,为孩子开脱。街坊邻里对孩子提出意见,家长又千借口万理由的替孩子表白。孩子操行评语中有一句半句“揭短”的话,也非要找老师说个  相似文献   

19.
暑期过后,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这都是一件大事。如果把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看作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升入小学就该是又一次“社会性断乳”了。面对独立性要求更高、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和崭新的教育环境,孩子能适应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呢?这期“难题解析”。我们编发了一篇家长来信和一篇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文章,以满足此类家长和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