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学报的特色必须历经长期的培育,而先行创办特色栏目则是必要的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栏目经过8年的精心构建,在海外交通、方言、南音、地方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对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栏目于2010年转换为“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是“泉州学研究”之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闽南文化是闽文化中极富特色、影响深远的地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曾先后在厦门、泉州召开第一届、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之后,闽南文化进一步引起了省内外各界的广泛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交流最新的闽南文化研究成果,推动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漳州市政协决定于今年11月在漳州市联合举办“第三届闽南文化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有:闽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闽南民系形成过程与地域分布、闽南史前考古研究、历代名人对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闽南民间信仰在闽台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5.
近日,厦门海沧区“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种子班”教师培训结业,从今年秋季开始,该区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都要上每周一节的“闽南语”课。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包括“诗词闽南话诵读吟唱”、闽南戏曲、闽南音乐、闽南建筑等,还开设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的设计课,要求做到人人过关。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名字的,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且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的闽南话属于一种跨境语言。由于槟城是马来半岛北部(北马)闽南话典型的核心区,所以通行当地的闽南话——“槟城福建话”保留了许多从本土闽南话流传下来的核心词汇。它也汇集了当地闽南人在不同时期因语言文化接触和创新而产生的特殊词汇。通过揭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共有的特征词,即从本土闽南话传承使用的,以及它本身独有的特征词,即移民及其后裔在不同时期因创新或借用而形成的,说明两者共存的特征词表现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之间语言与文化纽带的联系,也证明了当地闽南人对祖籍方言的忠诚态度。相对的,槟城福建话独有的特征词主要反映当地闽南人的文化特征,也说明语言的变动发展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和整合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抓两头(优等生、后进生)。带中间(中等生)”的工作习惯,过分强调“两头”,忽视对中等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忙两头,丢中问”的后果,使部分中等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中等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建立“宝宝博物馆”,不仅对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实施途径有着积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感知、探索和体验家乡本土优秀文化的机会与场所.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充分了解和利用闽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设了突显闽南美食文化的“闽南炊具馆”、突显闽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闽南说唱馆”以及突显闽南民间工艺文化的“德化陶瓷馆”.“宝宝博物馆”成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重要教育空间.教师也更为注重儿童的经验与需要,更为关注儿童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实现了“宝宝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地处福建内陆的明溪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青壮年出国到欧洲谋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遂使明溪成"海西新侨乡"。移民在国外和进城务工相比因二者在距离的远近,和中欧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等不同的因素作用下,移民对侨乡建设在思想观念、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以生态立县、强县的前提下,以情系故乡作为情感纽带,留住人才,创立品牌作为辐射效应,吸引更多侨资、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强势投入,使"海西新侨乡"在"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好。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增多。表现这类生活的小说也逐渐丰富起来。留学小说讲述跨语际实践人生故事。表达中国人参与全球化国际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横向沟通的文学艺术。20世纪的中国留学小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庚款留美始于1909年,庚款留学生在国家民族重重苦难与西方坚船利炮重击下走出国门,在求学中自觉完成自我建构。他们通过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提升国人形象;通过创建学术社团,参与美国社会活动,完成自我的社会角色建构。留美生将所学所获用来改造中国落后的一面,推进中国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发展,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闽南民俗化,已成为许多海外华侨及华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菲华作家与中国闽南源远流长血融于水的特殊关系,菲华学必然要传达出闽南民俗化的深沉底蕴。透过对这一深沉底蕴的揭示和探讨,我们可以捕捉到闽南人和菲律宾华人华侨之间所共有的传统性、世俗性的精神指征与价值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菲华学与中华民族化的血肉联系及其在世界华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  相似文献   

16.
菲华作家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据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菲华作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世俗性、宽容性等精神批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菲华文学与中华民族文的血肉联系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特殊意义都将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善堂的存在,潮州善堂香火随着潮人的出洋谋生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港澳台地区和美国等,海外潮人以此作联系纽带,大力弘扬潮州文化,为侨居地和桑梓大做善事,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人际资源等对于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年轻一代由于受异地经济、民俗及文化的影响,对祖国的亲情感、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薄,这对于侨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侨乡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提高华侨华人对侨乡的认识,增强对侨务资源的培育和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吸引,事关侨乡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原汉人南迁常称始发于固始,经实地调查,固始与闽西南在族源,语言习俗诸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对闽、粤、台人民寻根问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耀如青少时期随出洋谋生的移民潮到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并受"民有、民享、民治"及祖国自强、民族革命的思想启蒙。1886年回到上海当职业传教士,经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因钦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意向,他倾其所有,不为名、不求利,默默无闻地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举家跟随孙中山逃亡日本,与孙中山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宋耀如曾一度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但最终接受事实。宋耀如是一位"不求知名于世的世之隐君子",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一介平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