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退过稿的作者自然知道那滋味不好受,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写退稿信的体验也很糟糕。即使万般小心,一颗颗玻璃心破碎的声音也不时在耳边响起。为了提升退稿技巧,我买了一本名为《退稿信》的书,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大作家收到过的退稿信。我一边看一边笑,编辑们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那些作家能熬出头真是不容易。比如王尔德曾收到退稿信说:“我亲爱的先生,我已经看过阁下的手稿了。哦,我亲爱的……上帝啊!”塞缪尔·约翰逊收到的退稿信更绝:“阁下的作品既杰出又具有原创性,但是杰出的那部分并无原创性,具有原创性的那部分却又不够杰出。”美国诗人史蒂文斯打开投稿的回邮后发现里面居然装着一小撮灰烬……  相似文献   

2.
首鸿同志: 最近,我很高兴地读到了你写的《关于职工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意见》的一封信。你如今虽然不再从事职工语文教学了,但还能如此关心职工语文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并且利用业余时间重操旧业,做些调查研究,这对于我们长期搞职工教育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3.
H:你好! 我不知道该不该给你写这封信,也不知道该不该寄出去,但我还是写了,因为,作为你的语文老师,有些话我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4.
××同学: 你来信说打算在教学中重点抓一抓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很好,看准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信上问及有关培养欣赏能力的种种问题,这里就我所理解的,谈一些想法,供参考。我以为,培养欣赏能力首先要搞清楚主要指导学生欣赏些什么。语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欣赏的内容是很多的。以文体而分,写景抒情类型的诗歌、散文,可以欣赏画面;记叙文可以欣赏记事、写景、写人的艺术;议论文可以欣赏作品蕴含的哲理和思辨艺术,等等;以一篇具体的  相似文献   

5.
张老师:我非常喜欢看书,但就是不会写读后感。有时候,老师布置我们写,我写了一两篇,也还是不满意。因此,一写读后感,我就感到头痛,不知道如何下笔。你能帮帮我吗?我真想有个“万灵巧药”。你的学生李渊李渊同学:像你这样的信,我已经收到了好几封,都是表示同样的困难,写不好“读后感”:看见要写“读后感”就面有难色,不知道如何下笔。我也读到不少小朋友写的读后感,似乎都是一种写法,一个模式,大同小异。具体地说吧,三段式:开头第一段,简单叙述读的那本书或者那篇文章的内容;中间第二段,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出差距,寻找不足;最后一段谈感想…  相似文献   

6.
H:你好!我不知道该不该给你写这封信,也不知道该不该寄出去,但我还是写了,因为,作为你的语文老师,有些话我不吐不快。 出差几天,昨天刚来到班上,就有同学告诉我:你走了。我猛吃一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细问端详,原来前一天(周日)下午,你的母亲来到学校,把你的课桌搬走了。我这才明白,这是确凿的事实。顿时,一股悲凉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写作教学讲起理论的东西照本宣科是可以的,而且还能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学生在具体写的时候,却是云里雾里一头浆糊搞不清东南西北,所以,写作教学就成了大家所谓的难点。如果你是一个爱好写作的老师,经常搞点豆腐块之类的文章,那你一定知道其中的渠道,这样你还坚持高谈阔论吗?不会的,绝对不会的。作文的方法有很多,方法用好了皆能有佳作诞生,那么在这里我就随便谈谈一两点吧!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小白哥哥: 你和我怄气已经有116小时零47分钟了,我知道你就是想让我先和你承认错误的嘛,而且我知道你也一定会跑到我的校友录里来偷看我的近况的,所以就趁这个机会写封给你的信,告诉你我不在乎你在什么地  相似文献   

9.
在起跑线上     
“燕,你的信,报社来的。”面对着周围数十双好奇的眼睛,我不动声色地将信塞入书包,装作毫不在意。近两个月,我不知怎地迷恋上了写作,几乎把业余时间全赔上了。写得多了,我就一份份地往报社、杂志社寄。寄得多了,收得也多,那一页公式化的退稿信早就懒得再去读了。只是仍马不停蹄地写,写了投,投了退。因为在我的心中,还存着一线希望:老师说.我的作文还不错。回到家,我从书包里摸出信来。同往常一样.几分期待,几分害怕。我突然失去了勇气,真怕再一次面对失败。颤抖的双手撕开了信,我闭上  相似文献   

10.
你问我为什么要写那些信?没处可寄的信?因为我写信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也会觉得自己很蠢,我知道没人会看这些信,所以我把它们藏在我的课桌里。我写了什么?亲爱的爸爸:你好吗?我好想你,特别想你,我一直爱你,永远爱你,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1.
你问我为什么要写那些信?没处可寄的信?因为我写信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也会觉得自己很蠢,我知道没人会看这些信,所以我把它们藏在我的课桌里。我写了什么?亲爱的爸爸:你好吗?我好想你,特别想你,我一直爱你,永远爱你,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奖励     
班上的三位同学语文考了80分,达到了奖励的分数线,他们说不要别的,就想让我给他们各写一封信。看着他们的眼睛,我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就写了三封不同的信,但愿我的信能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3.
王巍 《中学时代》2022,(13):7-9
<正>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觉,我是在海拔近6000公尺的地方给你写的信。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一事相托:万一我发生了不幸,第一,你不要难过。第二,你给地方领导讲不幸的消息,不要给我家乡讲,更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第三,你要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报平安的信。第四,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那里。切记切记!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三天     
一个没有太阳的冬日早晨,我在家门口捡到一只旧旧的信封,上面的地址已经模糊不清。这封信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信封,里面是一封厚厚的信:×××:你好!你该知道我患病多年,前几天我收到了来自医院的最后通牒,我体内的癌细胞已经遍布全身,并且发生变异,出现新的病症。预计我只剩下三天时间。三天?!虽然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但也没想到来得那么快。你可以想像我是多么害怕,可后来……随信附上我最后三天的故事。ZUOWENSHIJIE第一天——哭泣的睡莲早晨一起床就感觉身体很虚(这几年来一直都这样),而且心里很不舒服,出…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是班级管理,教会学生做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身份的重合使得教育与教学成为了我日常工作的核心。在我看来教育教学是一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每教一篇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我却发现,课堂上孩子们能够分辨对错,并且分析的头头是道,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做出错误的选择。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呢?在和孩子的几次深入交谈之后,我找到了原因:孩子们认为课文中的人和事是虚构的,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即便是真人真事但也都远离学生生活,指导意义不大。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深思熟虑之后我开始了我的话题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是十几年了,作文教学也一直困扰了我十几年,在不断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好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在小学就定型了。我经历了几届高年级的教学,发现通过中年级的仿写训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基本能写清楚一件事或一个人,但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缺乏具体、形象的描述,细节描写表面化,无法深入。学生知道写什么内容,但不知道如何深入。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得具体、生动。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写不细致。缺乏想象力,不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7.
李志文 《文教资料》2006,(26):109-1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有幸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多年,自我感觉也学了一点教学理论,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训,但我还是常常感到语文难教,我想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通感吧。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历来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当一名好语文教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呢?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暑假在华师大听我的导师余震和教授讲授上海的新基础教育,本人深受启发。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文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但如何搞好汉语文教学?也是我们汉语文教师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汉语文教学,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农民,从小到大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10年来,他每天坚持写500字。每一篇稿写完,他都改了又改,加工润色,然后寄往各地的报刊杂志。遗憾的是,从来没有一个杂志社发表过他的文章。29岁那年,他收到了一封退稿信——他的坚持终于感动了一位编辑。这位编辑在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不可以学的,而是“悟”出来的。你一旦“悟”出了文学的真谛,它就会融入你的血液中,从此伴你生长,滋润你的生命,永不流失。在这样的语文观之下,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无师自通”的境界。即使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威逼”下,我也曾倔强地坚持从事语文学科自主课堂的教学研究。我隐约感觉到,我不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语文,我和我的学生是在欣赏语文,那不是“教”与“学”,那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生活。信息时代的巨大冲击力震撼了教育教学领域,随之而来的热门话题是“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我的困惑与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