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那话儿     
某次签名售书的过程中,杰出男人陈丹青被提问了这样的问题:“陈老师,你以为什么是文化?” 如此大而不当的问题当然难倒了陈丹青老师,他的眼睛比平时瞪得越发大了,像在清华辞职事件中一样愤怒地把球踢了回去:“那你以为什么叫文化?你说给我听听。”  相似文献   

2.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竟然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陈丹青毫无保留地宣扬起木心来,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以陈丹青的个性,他不是谀师的人;以陈丹青的声望,他不需要通过营造老师的令名来抬高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交流》2001,(1):33-33,37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胶底皮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去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简朴而不准他进门 !”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 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不发工资,每月仅 15元最低生活费。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 头戴资修反的“帽子”的人拉犁、干牛马活之余,还是改…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必然逆反”。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正在为家长们解惑。我不以为然,你是老师,学生在你面前敢吗?他下面的话却掷地有声:“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我的某根神经瞬间被触动。  相似文献   

8.
新闻观察     
媒体逼我逃离——著名作家、画家陈丹青如是说。“面对面”栏目,《陈丹青:媒体的喧嚣与我的荒废》一文,话题涉及媒体与文化传播以及历史记忆、教育等问题。值得传媒同人好好品味。  相似文献   

9.
类别:采访艺术编号—一两翼采访有人问“记者型”作家叶永烈:“您的作品获得成功,受益于哪些因素呢?”他回答说:受益于主干和两翼。我的主干是采访,两翼是档案馆和图书馆。张春桥化名“狄克”给鲁迅写信那件事,我是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到的。一本1936年出版的书中,提到“秋克”就是张春桥。这本极其珍贵的书,当时只印了1000册,非常幸运的是,上海图书馆里珍藏了一本。又比如文革期间,马思聪从大陆逃往香港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马思聪是怎样走的?乘什么车?多少次?连他本人都记不清楚了。所幸的是当时公安部成立了专案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11.
生于50年代的人谈鲁迅.心情是极复杂的.正如陈丹青所说,“我们这代人欢喜鲁迅,其实是大有问题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 昨晚,又看《蜡笔小新》,小新一犯错误他妈妈就生气,他总是对他妈妈说;“别生气了,美人。” 小新好色(他只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遇到美女总是问:“你喜不喜欢吃青椒?”或“你喜欢什么样的冰淇淋?”但就这几招已经逗得许多少男少女甚至像我这样不大年轻的人民的喜爱。 今年年初还有一套漫画很勾人阅读,那就是《我是豆豆》.小学生豆豆6岁.比蜡笔小新大一点儿,也是一个小活宝,他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但招人喜欢,老师让他写日记.星期一他写上:“今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星期二他写:“今天爸爸妈妈没吵架”.星期三是:…  相似文献   

13.
年前被外地朋友问到去阜城门怎么走,说明时颇费了口舌。事后想起美谚中有:“纽约吗?到耶鲁大学往南就是”——退回去三四十年,或许就可以套用这句话了:“阜成门?到鲁迅博物馆往西就是。”现今呢,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经典意义虽称无可替代,但鲁迅学已不再是显学,鲁迅博物馆只能保留人文意义上的地标作用了。这引发我记起鲁迅的“显赫年代”里一些相关的人事,于是起意作篇短文。  相似文献   

14.
香港苹果用户协会简介有次和朋友谈话家常,我问他说:“香港有乜?”他反问我:“香港乜都有,你想要乜?”我说:“不是香港乜是香港MUG!”看他一面无奈的表情,我想他心中一定在说“你在讲乜!”才知道他不懂什么是香港MUG。1997年9月9日尖沙咀Marin...  相似文献   

15.
晓方 《新闻前哨》2013,(10):111-111
今年秋季开学,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由于其中包括鲁迅散文《风筝》,因此引起媒体的议论与批评:“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删除鲁迅会让下一代失去铮铮民族魂”、“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腾出版给徐志摩来教同学们风花雪月?”“是教育的倒退”“忘记历史?”“鲁迅的‘淡出’是‘教育的悲哀’”。甚至有网站发起“是否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调查。云云。  相似文献   

16.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18.
苏玉华 《大观周刊》2012,(40):149-150
“老师,我在不同的意见。”“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新课程下的课堂越来越活,课堂也越来越难把握和控制。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在死死地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相似文献   

19.
且将平淡孵辉煌高伟杰【吉林】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我:“长大后你要做什么?”我答:“当大王。…9岁的时候,妈妈又问我:“长大你想干什么?”我答:“当老师。”18岁的时候,没有人再问我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时代安排我们统统去当农民。从此再不敢想当什么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崇人之德     
《出版参考》2005,(9):46-46
荀子给学生讲课,有个学生问他:“请问老师,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