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验读书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晚上,大家都睡下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台灯下,书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它絮絮叨叨地讲出许多新鲜事来,讲出许多道理来。于是看不了几页,我就忘却了自己,飘飘然飞进书中那个世界,它授我渊博的知识,教我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哲理,我感到很快活。我感觉到: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2.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最应具备但往往缺失的,究其原因,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落脚点来使教师贯彻,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语文味”的贯彻和落实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变换中寻语言之“味”,在共鸣中赏审美之“味”,在思考中导思维之“味”,在拓展中探文化之“味”。教师还应悉心锤语、用心研文,力图讲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是一个不争的观点。然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在一堂课中间体现语文味?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曾聆听过魏书生、李镇西、程翔、唐江澎等名师的课.也曾多次参加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结合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所谓语文味.就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近语文,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相似文献   

4.
程少堂 《新课程研究》2015,(4):49-51,48
本文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阐述: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语文味教学法之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之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清 《湖南教育》2013,(6):46-47
我读了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还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语文味"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读完了相关的文章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  相似文献   

6.
目前,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有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认为,凝聚着文采精华的古典诗歌是最美丽的文字,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围畴——“味”来体现的。钟嵘视诗味为“诗道之极”,司空图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怎样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提高审美品味,真真切切地感受那些优秀诗篇的美味呢?我点拨学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有之;还有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那语文味又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简练、流畅、准确、生动、感人,要有语文味;教学思路安排巧妙、合理,伏笔、呼应,层层推进,需有语文味;学生回答的语言需在老师的指引下越来越有语文味;教学内容需围绕字词句章、听说读写,需有语文味。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学科,那便要求老师首  相似文献   

9.
白艳霞 《教育艺术》2008,(12):31-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其“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10.
我校近三年的"灵动课堂"教学改革之"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比武活动,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墨香,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灵气,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令人体验品评。这次活动中散发出的浓郁"语文味"给我留下了特别的感受,比武课所生成的"语文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其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味""人味""情味""韵味"中。  相似文献   

11.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相似文献   

12.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走进窦老师的课堂,语文味的咬文嚼字随处可见,每一处更可见窦老师巧妙的设计,那都是匠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却是我近几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什么是语文味儿?怎样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本文笔者综合各方的意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深入自我反思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昧”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另一个特级教师王爱华,则将"三味课堂"作为研究的课题: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们就如何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展开了研究、探讨。语文味应该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语文味,首先在读里。下面围绕这个“读”字,我谈点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单纯的体现汉语言的魅力是不够的。经过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味"应该具有"五味"——趣味、文化味、文本味、品味、生活味。  相似文献   

19.
五味生活     
有人说,生活只是苦;有人说,生 活只是酸;有人说……而我却认为, 生活是丰富的,是多姿多彩的,是五 味的。 柠檬之酸 柠檬是酸的,它的酸性足以让人一舔就不禁挤眼皱 眉。然而,生活中也有酸。每当练字时间长了的时候,我的 手指头便感觉到一股酸酸的力量。难道我的手上有柠檬  相似文献   

20.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