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2.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庄子称之为“逍遥游”。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的回答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但让庄子没有料到的是,后人对他的这个回答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读《庄子》,我们会感觉到,庄子对“人间世”的观察是那么细致,那么入木三分,他要求挣脱“圣人给人们加上的枷锁的心情是那么迫切”。林希逸评论庄子,“其见道精,其愤世甚”。正因其“见道精”,“愤世甚”,其散文的美感个性特征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浪漫主义者浮想联翩和夸张奇特的情调;还使我们看到一个现实主义者的观察犀利的慧眼。在《庄子》里,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贯注于浪漫主义方法之中,以浪漫主义的形式,表达了现实人生的主题。 横亘在庄子眼前的,是一个充满危机与恶浊的“人间世”。由于深深憎恶那一个“人间世”,他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答与讽刺。在《人间世》中,庄子把笔伸向夏商时代,记载了“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的历史事实;更揭露、鞭挞了当代的暴君:“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  相似文献   

4.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6.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7.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庄子文章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和体裁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庄子》的著名篇章, 被选录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上。在此文中,庄子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可达逍遥境界,并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8.
庄子美学与他的哲学关系十分密切.探讨庄子美学的基本特征,有必要失对庄子哲学作一番全面分析.但是庄子哲学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只能择取与其美学关系紧密者、亦即作为其美学的哲学基础的道德论部分,作一极粗略的剖析,至于庄子哲学的其它内容,姑存而不论.(一)“道”与泛神论色彩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必本原(“本根”)于道,即所谓:“形非道不生”(《庄子·天地》,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那么,道又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全面考察庄子的有关论点,似乎别无它途.在通读《庄子》时,人们对下面这条材料印象至深:“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在这里,庄子巧妙地用“脂薪”比喻个体自然物,用“火”比喻化生万物的道,借以说明如下哲理:道无终始,物有死生.(《秋水》)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相似文献   

10.
扁鹊,人们常用来称呼古代古医秦越人。那么,它是怎么来的 ?它是什么意思 ?原来,它是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时,国人对他的尊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来自于上古名医扁鹊,上古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名医扁鹊。赵国人这样尊称他,跟秦越人的高超医术和赵国人的鸟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   赵国是一个以鸟为图腾、崇拜鸟类的国土。《史记·赵世家》云:赵氏的先人中衍氏“人面鸟口蜀 (zhò u鸟,鸟嘴 ),降佐殷大帝”。《秦本纪》亦云:中衍氏“鸟身人言”。因此,赵国人无不尊鸟爱鹊。扁鹊,原义为翩翩飞舞的喜鹊。扁,同“翩”,《辞海》释:“翩,疾…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一文是庄子的名篇。何谓“逍遥游”?作者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既不要依赖什么,又要能游于无穷,才算游得逍遥自在。而这“无穷”,恐怕不仅指空间方面,而是同时也指时间方面。怎样才能做到呢?庄子又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点。“无己”、“无功”、“无名”三者是相通的。不求立功,自然也不求名。既不求立功,又不求立名,必然是淡视自身,近于“无己”。在这三个提法中,“无己”是最彻底的,因为它要求泯灭物我界限。这是关于庄子“逍遥游”理论的简述。  相似文献   

12.
“道”是庄子认识论的最高对象和最终目的。庄子所刻意认识的目标就是“道”。那么,“道”究竟是何许东西呢?从《庄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周所谓的“道”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 “自本自根”之“道”。这种道的特征是自为根本,它是大、全、一、足的东西,是独立、完整的实体。它“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夭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等等。它的存在和所  相似文献   

13.
曾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14.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5.
吴芳 《天津教育》2007,(7):19-20
曾读过《庄子》中的一则故事:一个叫东郭子的老者觉得道家常说的那个“道”,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清“道”究竟在哪里,于是去请教庄子。庄子以马粪为喻告诉他,当今列国争雄,戎马遍野,山谷、平原、僻乡、都邑,马粪到处都有,倘若有一天马粪能屙在农田里,那咱们这个社会便是太平之世了。老丈,您想一想,这马粪,是不是曲折地反映出社会是动乱或是太平的“道”呢?老者顿时醒悟!庄子对于“道”的一番高论,  相似文献   

16.
《北冥有鱼》是《庄子》书开宗明义第一段文字,意在为《逍遍游》之旨张目。逍遥游者乃是指人类精神突破一切束缚,达到化游自在,无挂无碍,绝对自由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呢——那就是“无待”。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自由呢?——那就是通过“心斋”,“坐忘”进而达到“无已”的境界。在《北冥有鱼》这个寓言里,庄子着力描写和刻划了其大比,水击三千,技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背负青天,从北冥到南冥奋发有为的鲲鹏形象。他用这一巨大有力的具有神勇神力神威的形象也须借助于‘’扶摇””羊角”‘’培民”“海运”才…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8.
《天下》篇是《庄子》中最末的一篇,列在“杂篇”。前人对它,向来十分重视。如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独存此篇,以为“葢庄子自叙”,“通于道原,非圣人不能言此。”(《庄子注》本篇序言)近人马叙伦先生也说:  相似文献   

19.
《庄子&#183;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一切皆在于“道”,“道”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老子把“道”比作天地万物的母亲,有时也称它为“玄牝”。朱子曰:“玄,妙也。牝是有所爱而能生物者也。”  相似文献   

20.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