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利用一维定常挟卷气柱云模式,应用实际大气的层结资料及其它探测资料对积云顶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积云发展中云中载水的作用,并进一步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云中载水反馈于常定积云对流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热力对流产生的原因。对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因热力对流而形成的云的演变过程、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论述,研究分析了热对流云产生的各种天气灾害。  相似文献   

3.
2017年6月4~6日乌海市大部出现了一次较强降水过程。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了此次降水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评估了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模式积云对流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乌海市降水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与站点观测一致性较好。WRF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降水的时间演变,显现了WRF较强的模拟能力。积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有重要影响,其中Grell-Freitas(GF)方案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看云识天气     
正积云在晴朗的日子里,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上的空气随之变暖。暖空气通过对流上升,形成积云。如果你看到了一个堆满积云的天空,你会发现积云的底部都是平的,所有的云都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积云一般不会带来雨——你将有个好天气。卷云卷云形成于极高的大气中,呈现出典型的钩状。如果你注意到卷云开始覆盖天空,并且变得更低更厚,这是一个好的迹象——暖锋即将来临。低垂的云层意味着锋面将近,接下来的12个小时内将有阵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13年双台风"Fitow"和"Danas"进行了不同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essler微物理方案和Kain-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台风路径模拟效果最好;YSU边界层方案与Kain-Fritsch积云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对台风强度模拟效果最好;综合分析物理过程中的Ke...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日喀则地区6个气象站1981-2010年观测的沙尘暴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日喀则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日喀则地区沙尘暴日数,大风日数具有逐渐减少趋势;日喀则地区西部为沙尘暴多发区,沙尘暴活动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冬季为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沙尘暴的发生与降水、大风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2003年10月23~27日发生在西藏南部边缘地区和藏北地区的大到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这次西藏地区的强降雪主要是受到印度地区副热带低压云系北上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湿度增大,风速减弱,对流加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711”数字化雷达观测的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海南地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Z—R关系式系数修正值及冰雹云移动路径,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0.
正流言:天空出现了形似放射状条纹图案的云朵,有网友说这是"地震云",预示着将要发生地震。地震云的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到底存不存在地震云?真相:从气象观测的专业角度分析,可将网上给出的各种地震云归类为以下几种典型的云状,即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卷积云以及残留的飞机尾迹。所谓的地震云与地震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