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武昌起义后,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慈禧、光绪死去后,清朝进入溥仪坐皇位、其父载沣监国摄政的宣统时代。清王朝在遍及全国的反清起义中濒临倾覆。清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皇族亲贵之间争斗激化。载沣在内外矛盾中交出权力。清王朝结束了它对中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陈祥龙 《考试研究》2013,(6):88-94,8
科举废止是晚清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经历了三个阶段。戊戌变法开始后,保守派、维新派、洋务派进行着“枪手博弈”。维新变法失败后,执掌中枢的保守派与民间乡绅维持着“智猪博弈”。晚清新政以后,洋务派重回权力中心,统治集团与八股乡绅进行着“斗鸡博弈”。这一博弈过程反映了晚清科举废止中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理性挟择。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时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建立三洋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三洋海军的建立情况,谈一些有关的史实,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儒学,承明季之绪而衍变。明中叶后,阳明心学流播,反映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衰颓。阳明心学的衍变,为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泰州学派的发展,则出现了反理学的“异端”。但是,阳明心学的末流流于清谈,被诟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甚至被认为明朝覆亡的原因。清初,学风又发生变化。经世之学与考据学抬头,以改变明末空疏无用的学风。而程朱理学也排拒陆王心学,虽无新意,但仍被尊为官方之学。至乾隆年间,考据学兴盛,成为有清一代的显学。于是有程朱与陆王之辩,宋学与汉学之争。庄存与则治公羊学,开常州学派之端,复兴今文经学。然而这些变化,都是在儒学内部发生的,是儒学内部各派之间的消长兴衰,以及各自地位的竞争,不影响儒学的总体地位。使儒学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晚清。本文即试图研讨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儒学变化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湘军的崛起过程带来了晚清统治集团内满汉矛盾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也反映了咸同以来中央与地方、满员与汉员权力分割的大趋势,及其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这既是当时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有处于上升时期的清前期统治集团的运筹之功.然商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政府平叛和反击外来入侵的战争中,他们或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或跋涉千里,为大军转运粮饷;或不吝巨资,踊跃捐输,给清政府以财力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被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吓被了胆,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但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有些有爱国心的官吏,主张对列强侵略进行抵抗,形成主战派。他们主战的理由是认为对中国面临的侵犯或威胁绝不能容忍退让,姑息迁就将会有更大的祸患。左宗棠说:“我愈示弱,彼愈逞强,势将伊于胡底”。有人就日本侵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挽救自身统治危机的最后一次努力——清末新政以其政权的崩溃而告终。晚清统治集团的整体衰败是新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原因。清政府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有着强烈革新意向的领导集体,与此相关的,还有主持朝政者的分裂及普遍的平庸腐朽。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教育和同时代的男子教育相比,多层次,多类型的晚清女学在内部组织管理诸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晚清女学处于初创期,发展较不充分,呈现出不规范性,实用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入主北京政府后,北洋派控制下的中央政权明显衰落。究其原因除段皖系本身实力较弱外,与黎元洪、冯国璋等不合作,统治集团内部一再发生争端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鸦片战争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学术视野的拓宽,研究工作的细密化,有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等都标志着对鸦片战争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很多过去人们只是粗略论述的问题,成为新一代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例如,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对西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这种认识和反应是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9):F0002-F0002
郑大华,男,1956年8月30日生.湖南永顺县人,199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尤其是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先后发表《重评〈钦定宪法大纲〉》、《论清求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关于清末预备立宠几个问题的商榷》等系列文章,在学术界较早提出.清末的立宪之争不是传统所说的“真假立宪”之争,而是立宪的性质之争,  相似文献   

13.
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若从进士、高级官员、名人物三个方面来看,则总体上明显是南方要超过北方,但又不尽一致。另外,就各省内部而言,也颇多特色。  相似文献   

14.
晚清清议被现代舆论思想所替代的历史动因有:第一,清议从本质上属于在朝官员内部的政见竞争与利益角逐,这种政治性批评具有谏议的体制内色彩,最终代表的还是统治集团利益分配。第二,清议从属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以及专制皇权统治的政治体系之下,无法容纳与适用于新的来自于西方的政治理念与政权理论。第三,现代媒体扮演新的言说工具,扩充了传统的言说渠道与方式,使得皇权政治体制内的清议概念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需求。第四,科举制废除之后,儒学与王权结合的制度性渠道崩解,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精英转型,诉求的视野不再仅仅聚焦在君主身上,而是向社会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5.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进程中的重大设施,也是清统治集团抵制革命、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大骗局.资政院的设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掠榨下,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革命派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面对这种形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议论纷纷.1905年起,驻法公使孙宝琦、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相继上奏,要求"变更政体,实行立宪".日俄战争以后,一部分新  相似文献   

16.
晚清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劝学所.自1905年8月由严修在直隶境内设立后,经清政府广泛推广,劝学所在各州县纷纷建立.作为近代县级教育机构的最初雏形,劝学所内部的统辖关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以现存南充市档案馆的《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中关于劝学所内部统辖关系的史料为中心,辩证地考察了晚清地方劝学所的内部设置对近代县级教育机构内部管理逐渐形成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制度是体现、调整和处理政治领域中各种关系的调节器,处分制度作为其一也不例外。它尤其着重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目的则是“以励官职”、“以儆官邪”。清之行政处分制度,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经历了关外、顺治、康熙、雍正朝的演变,迨及乾隆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修定了行政处分法规,制定了行政处分的运作程序,有承袭、有改革、有创立,处于一个基本定型、渐趋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晚清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屡次侵略而渐次沉沦,内部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这向尚处锁国状态的近邻日本频频发出强烈警报,使其获得改弦更张、积极面对列强来袭的启示,并断然走上开国、倒幕、维新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本文浅要介绍了清初四僧(弘仁、残、八大山人、石涛)生平和创作经历,重点分析了清初四僧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各自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初步探讨了清初四僧艺术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近代,中国古已有之的经世思想,随着1840年后中国政局的变化,具有了与传统经世思想不同的新内容和新特征。作为这种转型思想的体现者,魏源对晚清经世思想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魏源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著作活动对当时有志于经世的士人影响巨大,尤其是他编写的《海国图志》不但丰富了晚清经世思想的内容,而且启迪了新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