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课上的“空论”与“笑谈”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魏晋时代清谈之风盛行,士族名流相遇,耻论治国强兵裕民之策,崇尚“虚无”“无为”之说。鲁迅说:“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士族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诞风流的魏晋风度,也为后世所景仰。魏晋清谈和魏晋风度在中国学术史上自有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然而,清谈终究误国,风度也终因流于恣意妄为放荡败俗而为世人嗤之。令人奇怪的是当今语文阅读课上,却大有魏晋遗风在。其一是“空论”现象,即脱离文本的架空谈论。课堂上不细读文本就组织学生讨论、对话。一上来就要求分析“…  相似文献   

2.
谈论《世说新语》时,人们往往用“清谈之书”来概括它的思想内容。其实《世说》不是专写清谈名士的书,对名士也并非一概采取赞赏的态度。它在政治上把维护纲常名教放在第一位;而哲学思想则取道家崇尚自然之说,冲破了东汉谶纬之说的迷雾和东晋以迄刘宋弥漫于士族社会的宗教气氛。总的说来,《世说》的思想是儒道杂糅的,这同《世说》撰集的时代和撰集者的身份、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3.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4.
西晋时期,老庄道家思想逐渐取代儒家正统观念,在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上流士人阶层中间崇尚清谈,好言玄理,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是玄言诗的兴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成为文学史上一  相似文献   

5.
庾子山究竟属于南朝士族中的哪一阶层,这是目前研究界尚未重视的问题。杨白桦在《论哀江南赋及其序》中,把子山作为“士族名流”与“高门甲族”等同起来;日本学者横山弘在《庾开府传论稿》中,又把北来贵族看作一个整体。因了“北来贵族又是南朝贵族制的轴心”,故称子山“基本是处于南朝世族的中枢之内”。然而,南朝士族内部,不仅有北来贵族和江南士族之分,还有高门甲族、中等士族、寒士等严格的等级差别。由此区别,他们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处世态度上,不仅同中有异,有  相似文献   

6.
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作品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文学的自觉、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是《世说新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世说新语》是魏晋士大夫阶层思想、生活的真实全记录。但《世说新语》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神明,进而更鼓励人们超脱礼法及各种外在束缚,去追求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世说》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传播社会信息。指导社会生活的社会新闻大全。从题材广泛,篇幅短小、趣味性强、人情味浓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所具有的社会新闻特点。  相似文献   

8.
论魏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三红 《培训与研究》2006,23(9):43-45,52
汉末至魏晋时期,形成一股弥漫整个魏晋的谈玄论道的清谈风气,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魏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估了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晋初,王导极力推动清谈之风,以之团结南方士族,安抚北方士族,进而巩固江东政权统治.他谈〈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和〈言尽意论〉,并非仅用于清谈场以自托风流,更重要的是以清谈的方式向南北士人宣传其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0.
汉末至魏晋时期兴起的谈玄论道的清谈活动,不仅对雏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美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对清谈的产生、内容、它的审美和哲学价值及历来对清谈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新评价了魏晋清谈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万福 《历史学习》2003,(11):16-16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氏族志》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所修的一部全国士族家谱,对此当如何看?范老认为,“唐功臣很多不是士族出身,《氏族志》规定他们的等级,使取得士族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观点也是如此,“通过这次修《氏族志》,一部分作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身份,而没落的门阀旧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只有关陇士族能大体保持过去的地位。所以总的说,这次修《氏族志》对旧门阀士族不利,对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范老与朱编《中国古代史》的这一观点,是目前对《氏族志》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我提点不同意见,并望得到史学界前辈的指教。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是一部纂缉旧文的小说集,与旧文相比,其叙事在叙述方式上有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清、故事人物的背景不明、故事情节不完整等特点.文章认为,魏晋的清谈时风对这种叙述特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从崇尚简约、崇尚机敏、崇尚韵趣的清谈价值取向和有无之辨、言意之辨等清谈命题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一书主要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全文仅7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基于上述特点我做了三点思考:一是如何短文“厚”教,二是如何短文“趣”教,三是如何短文“新”教。  相似文献   

16.
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是一篇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它体现了自然醇厚、淡…  相似文献   

17.
魏晋清谈之风盛行,《世说新语》向来被视为“清谈之书”。此书“清谈”的主要内容,即“三玄”、“三理”和“才性四本”;概括了四种“清谈”功过的主流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世说新语》的历史真实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多数把《世说新语》列入小说类,但《孙氏祠堂书目》把它列入史学传记类,这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 《世说新语》记载了当时重视品题和清谈的历史故事。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官员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和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评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此士大夫重视品题。魏晋士大夫置身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中,他们为了避祸,寄托心神于老庄。终日空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就成了所谓清谈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因此留下了魏晋士族文人关于品题和清谈的言行轶事,其资料来源是搜集的旧闻纂集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为正史之外乘,即外传。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彰显自身的文化尊荣是东晋门阀士族维护家族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典型表现便是清谈与作诗。刘宋政权建立后,既为安抚没落之士族,亦因艳羡其文化,依然宣扬并欣赏这种文化尊荣,致使庶族出身的南朝贵族都在努力地转向文化高门。《世说新语》把士族的睿智风神与文化尊荣具体化为极美的"行为艺术",使之成为时代的楷模而成功地代表了这次重大的文化转型,并为后世在政治仕途上失意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反抗命运、维护尊严、追求自由的艺术化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永嘉时期,大量中原士族南渡江左,清谈之风也随之迁移到南方,成为东晋的文化主流.在东晋门阀政治社会里,士族门第的维持,除需要依靠优越的政治资本外,还需要有清谈名士来支撑,以不断提高家族的社会声望.是否精通玄学,善于清谈,成为一个家族在社会上显赫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